他把身体改造成“半机械人”,AI真的能提升生命质量吗?(2)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02
AI是人类的伙伴
彼得年轻时拿到过伦敦帝国理工学院获得机器人学博士学位,他曾设想过人与机器“共生”,但并没有想到“共生”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为此,彼得找到全球领先音频技术公司“留住”自己的声音;找到伦敦的松木制片厂为自己制作3D虚拟化身;联系轮椅公司Permobil定制特殊轮椅,方便行动。
有AI合成的声音还不够,彼得需要更多的工具表达他的思想。彼得想到了脑机接口(BCI)技术。很多人都认为,BCI很可能成为渐冻症患者与外界沟通的“终极手段”。
彼得也是如此认为,在他的心中,理想的BCI是能够通过植入电极侦测神经元的电活动,发展译码算法,直接翻译出患者的想法并进行表达。
但是人类大脑结构过于复杂,识别并直接译码并非易事。目前,瑞士Wyss生物和神经工程中心与德国蒂宾根大学科研团队共同合作,他们并没有通过发展译码算法破解患者的想法,而是通过侵入式BCI系统“植入式电极 神经反馈”的方式获取患者的意图。
该技术的拼写速度为每分钟1个字符,显然这样的拼写速度根本无法满足彼得对文字输出效率和效果的要求。
到底要怎么做?彼得有且只有一个参考的先例,那就是——霍金。
他找到英特尔预期计算实验室主管拉马·纳奇曼,这位实验室主管曾为霍金开发过一款语音表达系统ACAT(Assistive Context-Aware Toolkit)实现和他人的交流,该系统通过获取眼球和面部肌肉运动,将霍金的想法“翻译”成单词。
霍金(2018年去世)
在沟通中,拉马·纳奇曼发现,虽然都是科学家,但彼得和霍金对AI的态度截然不同。
霍金对AI的态度是掌控,他坚持对自己操作的系统有近乎100%的控制权,他所输出的内容必须与他的想法完全一致。在这个前提下,AI难以插手。
而彼得恰恰相反,他对AI的力量非常乐观,他相信AI是伙伴,相信AI能带给他从未有过的体验。
最终,彼得选择了眼部追踪技术,像霍金一样,用眼睛和面部肌肉打字。但与霍金不同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彼得会主动接受深度神经网络驱动端AI提供的建议,并帮助完善AI对他的了解,提高AI预测的准确率。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