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杀,如何改变日本?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原创 商兆琦 看理想
7月8日,前⽇本⾸相安倍晋三在奈良市遭枪击⾝亡,时年67岁。他是⽇本任期最长的⾸相,也是二战后第一位因遇刺身亡的首相级人物。
刺杀,总是一种备受大众关注的暴力行为,除了被刺杀的个体,刺杀事件本身与刺杀造成的绵延后果,也都值得进行系统讨论。
宾州大学政治学学者(Zaryab Iqbal & Christopher Zorn),通过对1952年至1997年间西方各国所有遇刺事件的分析得出,“刺杀实际上会对这个国家的内部政治稳定产生严重影响。特别是,刺杀大大增加了不同意见的暴力表现的可能性。基于这些发现,刺杀显然是一种重要的暴力形式,值得对其原因和后果进行系统研究。”(《西方国家刺杀的政治学分析》)
回顾东亚历史,1930年代的日本,可以说是一个“暗杀的年代”。今天与你分享,复旦大学历史系青年副研究员商兆琦对这段历史的回顾梳理,可以看到,日本二战前社会以暴力换取政治变革的思想土壤,是如何由这一系列暗杀与恐怖袭击催生而来的。
作者 | 商兆琦,复旦大学
来源 | 《日本帝国兴亡史》看理想App
对日本而言,20世纪30年代是暗杀的年代,这其中,“三月事件”(1931)、“十月事件”(1931)和“二二六兵变”(1936)是军事政变,首相滨口雄幸被刺(1930)、相泽三郎事件(1935)和“血盟团事件”(1932)是恐怖袭击。“五一五事件”(1932)介于两者之间,更类似于恐怖袭击。
恐怖袭击可以由一个人、一把枪完成,而军事政变由于要动员军队,需要庞大而细致的计划和资金准备。恐怖袭击和军事政变的目的都是要以暴力打倒政敌,震慑反对派,追求政治变革,恐怖袭击可以给军事政变准备条件,营造氛围。
20世纪30年代,日本社会形成的以暴力换取政治变革的思想土壤,正是由这一系列恐怖袭击催生而来的。
1930年参加伦敦海军会议时,首相滨口雄幸压制反对派,批准了裁军条约。北一辉和在野党攻击滨口内阁侵犯了天皇的统帅权,这种说法刺激了青年军官和民间右翼,进而引发了11月的滨口被刺事件。
在社会舆论中,与身负重伤的滨口相比,刺杀滨口的右翼青年获得更多同情。滨口被认为是昏庸无能、卖国求荣的政客,而右翼分子则被认为是大公无私、为国献身的爱国者。

刺杀,如何改变日本?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