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沪连演14场,剧透冗长的阿瑟·米勒过时了吗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在纽约百老汇,他一度是商业戏剧过度膨胀后,被遗忘的角落。没有达斯廷·霍夫曼,精明的制作人有谁愿意去“推销”一部“虽然有价值但未免有些乏味”的《推销员之死》?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始,纽约观众对流行元素、商业戏剧和明星投入的巨大热忱,让临终前的阿瑟·米勒哀叹,“戏剧一直是一桩生意,而它曾经是一门艺术”。
然而,“冗长”“乏味”“剧透”的阿瑟·米勒真的过时、没有市场了吗?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日前连续上演14场话剧《推销员之死》场场卖空。昨天最后一场成功谢幕,而连日来的多个场景令人难以忘怀:发售公益票的早晨,观众五点多冒着大雨站在剧场门口排队;看完时长四个多小时的《推销员之死》赶不上末班地铁,但几乎没有人提前退场;每晚谢幕时的热烈掌声和定格9.2的网评高分,都在诉说这部现实主义作品的当代价值。
上海曾是“阿瑟·米勒”登陆中国舞台第一站
此次《推销员之死》引发的热议并非单一现象。上海,曾是“阿瑟·米勒”登陆中国舞台的第一站。1981年,上海人民艺术剧院上演了米勒创作于1953年的剧作《萨勒姆的女巫》,在长江剧场连演52场,场场爆满,买票的人从黄河路一直排到了南京路。两年后,北京人艺排演了《推销员之死》,由英若诚、朱琳主演,其影像还被制成VCD发行。很多上一代的中国观众就是从《推销员之死》开始,接触到了“美剧”,认识了阿瑟·米勒、尤金·奥尼尔、田纳西·威廉斯……
“当年看这部剧的观众接受起来有些难度。一方面我们不太了解‘美国梦’,另一方面对推销员、保险这些职业也根本不了解。”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艺术总监喻荣军说,但《推销员之死》仍影响力巨大。

在沪连演14场,剧透冗长的阿瑟·米勒过时了吗


30多年过去了,今天的《推销员之死》所表达的内涵更加饱满,在上海戏剧学院教授荣广润看来,剧中威利挫折的人生,既是沉溺于难以实现的“美国梦”的幻影,也是由于他过于追求完美,造成的对于事业家庭和人际关系失望。大到社会问题,小到性格弱点,人性、情感和社会发展空间,面对“失败”这一话题,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这一版的《推销员之死》打开了更多可以讨论的空间。“阿瑟·米勒的创作方法是很剧透的,书卷味太浓而似乎趣味性不足,但在当代剧场潮流中也更显示出他作品的定力——观赏者始终能保持自己的智慧和判断。”上海戏剧学院戏文系教授郭晨子说。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