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钢铁铸就人生——记我国著名建筑钢结构设计专家李瑞骅(5)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中国古代的建筑虽然都为木结构,但近代很少再有木结构建筑了,也没有单位愿意承担这个高难度项目,所以来找李瑞骅。那时他已经退休,接下这个项目后,他找了曾在北京工业设计院的同事王仲富、留美教授级高工周文彦一起合作。木结构设计由李瑞骅负责,画图由他和王仲富共同完成,周文彦负责设计混凝土柱和基础部分。
李瑞骅前所未有地运用钢结构的原理、计算方法和制造方法来设计这座木结构建筑,并且做到了使这个12边形木穹顶结构的制造精确度、安装精确度和结构安全度均达到了几近完美的水平。
李瑞骅的一位新西兰老朋友吉姆·葛雷是木结构工程师,见到这个设计赞叹不已。美国木结构协会和日本木结构研究中心都来信对李瑞骅表示赞扬和祝贺。
1956年,金属结构局下属金属结构室正式成立,李瑞骅任主任工程师。他每天从北京西城区西北部的百万庄家里出发,骑车到东城区山老胡同上班,带领全室技术人员完成了156项重大项目中许多钢结构工程的施工详图设计。
“李瑞骅完成这些工程的同时,正是我国钢结构队伍从无到有,刚刚起步的阶段。经过多年艰辛努力,他带起了中国第一支钢结构设计专业队伍。”李瑞骅生前同事傅志镇说。
“瑞骅姊丈不是风花雪月式的文人,他是一位实干家。自幼接受‘今日事,今日毕’的古训,他养成了在学业和工作中一步一个足印、踏踏实实不断进取的品性,终于在事业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张珑的胞弟、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张人凤教授说。
李瑞骅喜欢这句格言:“人之所求,世之所尊。以健为本,以德为魂。有益于世,无愧于人。”他能以豁达的心胸,对待世间万事万物,做到了无愧于天,无愧于人,无愧于一个知识分子的良心。
“2009年,李瑞骅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在医院病床上,竟然还做了一个设计,对工程项目作出最后的贡献。他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是知识分子的楷模,值得我深深敬仰!”李瑞骅夫妇的好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编审程明琨感动地说。
4、“我与张珑从没有红过脸”
1952年8月的一天,刚从加拿大回国的李瑞骅,在父亲带领下,与兄长李瑞麒一起去拜见时年86岁高龄的商务印书馆创始人张元济先生。
简短的会面,李瑞骅给张元济留下了这样的印象:“这个人没有歪心思,又肯为国家出力,是个好人。”
1954年2月5日,李瑞骅与张元济的孙女张珑结为伉俪。如今谈到这段姻缘,张珑仿佛又回到了过去:“有人说我挺幸运的,有那么一位祖父把关,是祖父铸就的姻缘。真的,老李很老实,不大说话,整天心思都在工作上。”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