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都孤儿》:藏在人物命运里的时代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作者:胡不归
1838年,26岁的狄更斯出版了一本长篇写实小说。当时的英国,进入维多利亚时代,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下,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成为超级大国。当然,繁华的表象之下,贫穷与罪恶也在不断生长与爆发。这一年,狄更斯出版的《雾都孤儿》成为当时许多社会问题的真实写照。

《雾都孤儿》:藏在人物命运里的时代


我们通常说,一个时代的社会经济状况造就了那个时代的人,自然地,彼时的文学作品也反映着社会真实,作品中的人物和思想品行即使带有虚构的成分,也是时代机器下最真实的产物。它们不会说谎。
因此,了解《雾都孤儿》也不得不提其创作时的社会背景。1834年,英国政府因不堪社会救济费用带来的重负,修改了旧《济贫法》。修改后的《济贫法》仍旧允许穷人接受救济,但必须要进行劳动,接受统一严格的管控。由于济贫院的救援声名狼藉,导致穷人宁死不愿寻求援助。实际意义上,修改后的《济贫法》丝毫没有改善下层人民的生活,而是形成了另一种层面的剥削。
《雾都孤儿》中,中心人物奥利弗就是一个出生在济贫院的儿童。他在济贫院成长的岁月中,食不果腹,孩子们的口粮被掌事者一再克扣,“每个孩子只给一小碗粥,再没有了——除非遇到什么盛大的节日或喜庆的场合,可以外加二又四分之一盎司的面包。这些碗从来不洗,孩子们用汤匙刮,直到它们闪闪发亮为止”。但这并不会引起教区的先生太太们任何的同情,他们看到孩子们的体重一减再减,济贫院的人数少了又少,才是最高兴的事。
也正因此,可怜的奥利弗不可能在济贫院度过他凄惨的生活。他最初要被送到一个修烟囱的工人那里做学徒,最终被送到了一家棺材店做学徒。当然,奥利弗只能被送走做学徒,这样才能体现出“他的价值”,在济贫院里,他和其他儿童们只是“违反济贫法的小犯人”们。狄更斯的这一形容充满讽刺意味,因修改后的《济贫法》规定所有济贫院中的贫民必须从事强制劳动,而这些尚没有劳动能力的无辜儿童们就成了与法律相悖的“小犯人”。
在棺材店做学徒的奥利弗的生活,如果说有所改善,那可能是从喝粥变成了可以吃剩饭馊菜。当奥利弗从棺材店逃走,跑到伦敦后,他被小偷团伙拐走,被送上法庭,被布朗洛老先生救助,又重新被偷回贼窝,被迫参与偷窃,不幸中枪,后被善良的梅利太太救助。来到伦敦后,奥利弗一波三折的凄惨生活,也映衬出那个时代英国两个分化的社会。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