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早、寒春: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革命伉俪|不远万里:国际友人与20世纪中国3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在20世纪中国历史中有一批支持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国际友人,他们撰写了大量的新闻报道,对外传播20世纪中国社会的巨变,有一些留在中国,参与到教育、医疗、外交等事务中,成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本书用非虚构写作的方式讲述这些国际友人的中国故事,借他们的目光来重返20世纪的历史现场。国际友人的个体生命经验与20世纪全球进步运动的思想与行动网络交织,与中国的革命与社会建设相互作用,呈现出一个复杂、动态的全球20世纪时代景观,也为反思当下的国际关系和全球秩序提供了独特的视野。
北京市昌平区的沙河大学城里,有一块面积不小的农田,在钢筋水泥的现代化景观中间,那一抹绿色显得格外突出。这块农田名叫“小王庄农场”,也称北京农机试验站,隶属于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简称“农机院”)。它能在城市扩建中保留下来,要从在这里工作过二十余年的一对美国夫妇说起,他们就是两位著名的国际友人:阳早(Erwin Engst,1918—2003)和寒春(Joan Hinton,1921—2010)。
1992年,北京农机试验站(当时名为“沙河农机试验站”)附近王庄村的一些麦地被围起来,准备用于开发,遭到了阳早和寒春的强烈反对。经过商议,上级领导决定尊重他们二人的意见,并对农机院相关负责人约法三章:“第一,试验站的农田未经批准,不许改变用途;第二,以后试验站对外合作大项目,要和阳早、寒春商量;第三,试验站这块地要保住。”
阳早和寒春的态度之所以有如此分量,是因为这个试验站的重点成果—中试奶牛场,是由他们呕心沥血、精心打造的。这也是我国第一个自主设计并建设的机械化养牛场,对于推进农业机械化改革、改良奶牛牛群有重要意义。
对于这对美国夫妇来说,中试奶牛场只是他们丰富的人生经历中的一段。自20世纪40年代末第一次踏上这个东方国度以来,从延安到瓦窑堡,从内蒙古大草原到陕西农村、再到北京城郊,他们怀着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赤子之心,全身心投入中国革命,在踏实、朴素的工作和日常生活中,始终坚定地走在为解放全人类而奋斗的长征路上。
一、阳早:追求平等的农场主
阳早于1918年出生在美国的一个农场,从记事起就打着灯笼在牛棚里边帮着大人挤奶。阳早的父亲是被农场主收养的孤儿,年轻时当过煤矿矿工,参与过工会,接受了社会主义的思想。但阳早的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母亲爱德娜独自一人抚养十个孩子,又恰逢大萧条时期,家庭经济十分困难。阳早靠勤工俭学读到大学,最初在伊利诺伊大学学习医学,后来发现自己还是更适合做农民,于是转入康奈尔农学院,并与寒春的哥哥韩丁成为室友。20世纪30年代,欧美国家深陷经济危机的泥潭,而苏联却是高歌猛进、蓬勃发展,这种鲜明的反差对美国民众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阳早的家中,既有左派,也有右派,还有中间派,兄弟姐妹们经常就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展开激烈讨论,争执不休。阳早站在左派一边,他从15岁开始就阅读了有关俄国革命的书籍,对书中描述的苏联社会中“不允许高层干部获得高薪和特权”的内容很感兴趣。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