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追光·纪念延安文艺座谈会80周年】从小鲁艺到“大鲁艺”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作者:陈德赛(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副秘书长)
1942年阳春时刻,毛泽东主席亲自召开了“延安文艺座谈会”,毛主席的讲话像春雷激起了每位鲁迅艺术学院学员内心的强烈震动。
24岁的严正是鲁迅艺术学院刚成立不久就进入鲁艺戏剧科学习的学生之一,他们学习的内容都是艺术理论。对于为人民大众服务,只是个抽象、模糊的概念,似乎只要是爱国、抗日就是为民众了。所以当听到讲话阐述的文艺工作者必须要和工农兵群众相结合,才能真正为工农兵服务的理念时,颠覆了很多人的“象牙之塔”的理念。
1942年,严正已经从鲁艺毕业了,留在了“鲁艺实验剧团”,正是刚从小鲁艺毕业的阶段。以后的路怎么走?他还不能完全清晰,但是,哥哥严恭的话他永远记得:任何时候都要听党的话,紧跟党走!他决心到“大鲁艺”中去……
新秧歌剧“纺棉花”张拴婆姨的扮演者张婷乙演出照。图片为资料照片
1、文艺工作者必须到群众中去
严正想起了1939年春节,在延安县第一次观看群众闹秧歌,热闹得很,虽然是小场子歌舞,却十分吸引人。看来,这种艺术形式群众性很强,遍及整个陕甘宁边区。他觉得这就是“工农”的艺术。于是有意识地结识了“伞头”——即领舞,搜集了秧歌的基本步法、唱词、服装、化装,小场子时对舞的动作与表达情趣等。决心原汁原味地学习这门民间艺术。
1943年元旦,鲁艺为宣传拥政爱民,拥军优属,组织了秧歌队。刘炽和严正就成了延安鲁艺第一支秧歌队的“伞头”(领舞)。几天之后,“鲁迅艺术文学院秧歌队”鲜红的门旗竖立起来了,在五色缤纷的彩旗和大幅“拥政爱民”“拥军优属”标语的簇拥下,一支几十人的大型秧歌队踏着锣鼓点,扭着健壮的舞步,从桥儿沟出发了,向延安南关外边区政府献旗,向延安北门外边区联防司令部献花。
但是尖锐的批评也来了,集中一点:不够优美!
听了这一尖锐批评,刘炽和严正像被当头浇了一桶凉水。
仔细想想,自己的扮相真难看啊!作为秧歌队的打头人,严正比其他演员的扮相还更难看——头上扎了十几个小辫子,辫子上插上各色的纸花;面部是仿戏曲“丑”的扮相,眼上涂上两个大白粉圈圈、红鼻头,脸颊抹上两块红圆饼,两耳挂着红辣椒或红枣串串,身穿大红袍,手持大团扇和绿色手帕。舞步舞姿基本上是保持旧秧歌的扭动姿态……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