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晨欣:法益衡量视角下互联网可信身份认证的法律限度(2)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阮晨欣:法益衡量视角下互联网可信身份认证的法律限度


一、问题的提出
传统模式下的互联网可信身份,经历了不同阶段、不同手段的认证发展。最早的互联网在线身份认证,需要用户主动输入身份证号码以及姓名,系统根据用户输入的信息建立身份账户。这一方式很难保证身份的可信度,因为用户输入的身份证号码以及姓名很可能是虚假的。另一方面,这种互联网身份所蕴含的信息也极为有限,无法勾勒出蕴含较多信息因素的真实公民身份。后来这种验证方式得到了改善,客观上增加了形式审查这一步骤。用户提交的身份信息会与全国公民身份证号码查询服务中心系统里的信息进行核实,如果输入信息与公民身份证号码中心的各项内容匹配,那么创建并通过这一身份。这种互联网身份能够很好地解决最早期信息虚假的问题,其弊病也非常明显,因为无法得知这一“正确匹配”的互联网身份对应的是物理世界中的张三还是李四,也即“身份对应人”的问题。
再后来发展为用户被要求提供给互联网的信息越来越多,不仅包含身份证号码以及姓名,还包括诸如银行卡号、邮箱地址、证件照,甚至手持身份证等,从而更准确地验证互联网身份。随着实名制逐渐发展,涵盖更多的领域和应用,用户逐渐在网络空间获得自己特有的身份,但也存在隐私信息泄露、盗用身份信息等风险。“每一位个体在享受互联网便捷的同时,个人信息处于“裸奔”状态,个人隐私、个人信息都处于一个不安全的状态。”公安部第三研究所于十二五期间,依据《电子签名法》《网络安全法》《民法总则》和高院高检法释(2017[10]号)等法律法规要求,研发了“网络电子身份标识(eld)”技术并形成了相关标准体系。此外,公安部第一研究所通过网络可信身份认证服务平台(ctid),构建多因子多认证模式的验证系统,用于解决公民实名认证、确定互联网身份等问题。
在2017年11月,为了推动网络可信身份认证服务平台的发展,公安部第一研究所成立了oidaa联盟。该联盟以公民身份证号码为根,以“互联网 可信身份认证平台”(ctid)为基础,旨在打造网络身份认证生态产业链。通过调研得知,网络可信身份认证服务平台已经与微信、支付宝合作试点,从而实现互联网身份确认,这也是人们俗称的“网证”由来。这一功能的实现主要通过是“身份证 人脸识别”的模式,互联网进行自动采集信息,并基于生物识别技术,在各个应用层面上确认“我就是我”。值得注意的是,ifaa、fido等联盟都已经开始开展身份验证和识别,那么服务提供者提供服务的安全性如何确保也已进入人们的视野。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