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面天才奥逊·威尔斯(8)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多面天才奥逊·威尔斯


打破传统纪录片风格的威尔斯电影《赝品》(F for fake, 1974)《风的另一边》(The Other Side of the Wind)
1956年,奥森·威尔斯带着与纽约剧院及好莱坞重修于好的心愿重回美国。然而,无论是在纽约中城剧院(City Center)出演的《李尔王》,还是执导的惊悚片《历劫佳人》都是灾难性的,均未能使他的事业起死回生,至此他正式告别了美国主流舞台与荧幕。威尔斯回到了欧洲,在现有条件下继续按照自己的设想创作。这段时期的作品,如《审判》(The Trial,1962)、《午夜钟声》(Chimes at Midnight,1966)、《不朽的故事》(The Immortal Story, 1968),均再一次证明了他的伟大: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下,他都能在艺术精神上保持独立的姿态。
1962年,在克罗地亚拍摄《审判》的威尔斯邂逅了他电影生涯后期最重要的合作伙伴:奥佳·柯达(Oja Kodar)。当时的柯达是一名年轻的作家、演员、艺术家,后来成为了威尔斯的伴侣和合伙人。六十年代末,他们一起回到了美国。随后刚从越南战场回国的年轻摄影师盖瑞·格雷弗(Gary Graver)加入威尔斯团队,他对威尔斯此后十五年中诞生的作品的贡献足以比肩柯达。
1970年8月,他们开始了《风的另一边》的拍摄,这部威尔斯所有未完成的电影中最广为人知的作品。该片的重点在于嘲讽式的自我反思概念,主角是步入电影生涯后期的美国导演杰克·汉纳福德(Jake Hannaford)- 极具个人魅力、曾是偶像级的人物却不再受欢迎、即将被行业淘汰,抱着与新浪潮和好莱坞的新暴发户们竞争市场的想法,在久居欧洲后回国拍摄新片。

多面天才奥逊·威尔斯


威尔斯未完成的遗作《风的另一边》(The Other Side of the Wind)海报《风的另一边》聚焦于剧中导演七十岁生日宴前后的事件,高潮在于他的死亡:剧中导演死于他原计划赠送给年轻男演员的跑车之下。威尔斯交替使用多种类型胶片(35毫米、16毫米、超8毫米、彩色、黑白等)进行拍摄并与剧中导演作品的镜头交切,这些手法均表达了对当下电影文化的讽刺。剧中导演拍摄的是一部模仿安东尼奥尼式的先锋影像——华而不实、无聊又自命不凡的影片。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