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兰》争议背后,好莱坞女性银幕形象的百年变迁(2)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今天是三八妇女节,借此机会毒眸(微信ID:youhaoxifilm)做了这期特别策划,将为大家盘一盘好莱坞近百年时间里女性人物形象的变迁和背后的产业变革、思潮,以及无数优秀的电影人为了“银幕话语权平等”,所做出的贡献。
好莱坞100年女性形象发展史
20世纪30年代,好莱坞电影迎来了一个飞速发展期。
虽然在电影工业化的初始阶段,已经有大量女性成为炙手可热的大明星,但当时美国社会仍旧是男性主导着整个文化体系,因此直到60年代,好莱坞电影中的女性还都常常是处于“被忽略”的状态:影片中的女性形象往往是“花瓶”或是男性视角下的某类角色,她们金发碧眼、婀娜多姿、服饰优美,展现出女性外表上最迷人的一面,但有时却也缺少自我精神和人格上的独立。
这种特质,主要体现在人物感情里。1939年的《乱世佳人》中,斯嘉丽用一句“Tomorrow is another day”激励了无数人,但实际上斯嘉丽并没有真正掌控自己命运的权利:最初,斯嘉丽深爱艾希礼,可艾希礼却选择梅兰妮,斯嘉丽赌气嫁给梅兰妮的弟弟查尔斯;查尔斯死后,斯嘉丽又因为要保护家园,为了钱和第二任丈夫结婚;她的第三任丈夫白瑞德,也更多的扮演的是一种“拯救者”的角色。
这种社会文化,在2004年问世的、由妮可•基德曼主演的《复制娇妻》里被展现得淋漓尽致:富人社区的太太们,在被“程序改造”过后,每一位都高挑纤细、穿着保守、温顺美丽,一切以丈夫为准,却唯独缺少了自我意志,这也被认为是当时男性想象中的女性符号再现。

《花木兰》争议背后,好莱坞女性银幕形象的百年变迁


《复制娇妻》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语境下,上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电影中角色的性别比例存在严重的失衡。即使是在很多像《乱世佳人》这样以女性角色为主人公的电影,男性角色的比重、戏份也有远远高于女性。女性群体的银幕形象,在这一时期的好莱坞电影中被大量地削弱。
在这背后,是当时社会环境下,女性电影创作者的“被迫失语“。美国导演协会曾公布了他们所进行的一项研究结果:他们调查了1939年到1979年所拍摄7000部电影的导演情况,其中参与执导的女性导演只有14人,独立执导的女性导演只有7人。而在编剧等其他环节,女性参与的比重同样有限。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