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榆林丨横山腰鼓是军旅秧歌(5)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班子短小精干,人员一专多能,上场演角色,下场捉乐器。演罢文、再演武,先扮男、后扮女,更讨群众的喜欢。整个腰鼓队成了以道情班子为核心的准文艺团体,走乡串户四季不停,名声大震。1940年左右,他们辗转到革命圣地延安,那里有边区保安司令、边区议长高岗,有县委书记王丕年、公安局长惠普、劳动英雄杨步浩,有中国广播电视台的创始人“草帽老李”,都是门边老乡。
横山腰鼓—随军旅走向全国
凭魅力走向世界
1942年,毛主席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延安各界掀起了群众性的文艺高潮。延安县委书记王丕年、六乡乡长曹守业、劳动英雄杨步浩,提议把“咱的干鼓子敲起来”,于是组建了以横山张村有地腰鼓为主的24人腰鼓队,他们一亮相好评如潮,给毛主席朱总司令拜年,受到主席热情招待,并合影留念。1945年,腰鼓队和延安群众给毛主席敬献《人民救星》牌匾,横山腰鼓更加出名。随着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推进,横山腰鼓随军挺进东北、西北、华东、西南,随军进城,成了享誉全国的胜利腰鼓。
北京亚运会安塞腰鼓(实为横山腰鼓)出彩,引爆屏幕。上世纪七十年代,榆林艺术团、陕西歌舞团编排的陕北腰鼓,出访法国、西班牙等西欧各国,大获成功,横山腰鼓凭魅力红遍世界。
横山腰鼓——现状堪忧
时过境迁,当年风光无限的横山老腰鼓现在处境堪忧,奄奄一息。
比硬功最先凋谢。土地革命时期,陕北镇守使井岳秀,给横山袁庄窠的红枪会二百条枪,组成自卫队,来抗衡红军。他们被红军提了枪、毙了头、烧了巢,歼灭大部。从此袁庄窠武鼓子称雄的头衔不再。时代变迁,比硬功渐渐式微,最后消失。
需求严重缩水,市场塌陷。社会与科技发展,更精美的文艺作品充斥文艺舞台,伴随电视、网络、手机,不可逆转地强势占领文艺市场,老腰鼓难以匹敌,被逼到墙角。
人才匮乏。腰鼓队的灵魂人物伞头,非一朝一夕所能成长。老的渐次谢世,新的难以递补,形成断层,甚至后继无人。充满生机活力的青年鼓手也非常缺乏。在农村,青年人进城务工经商,老弱病残上不了阵,踢不动,跳不起;在城里,苦苦支撑的是那些大妈,没男人上场,只好女扮男装。过去拉花,现在拉叶。因为缺男人,女人打鼓跳不起来,腰鼓便退出。锣钗也没用,换成了扇子,幌子变成了伞。一半举伞,一半摇扇,不是闹秧歌而是扭秧歌。摧古拉朽、昂扬奋发、奔腾激越的精气神消失了,军旅腰鼓和平演变了。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