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中国这十年!美丽中国的谋与变(3)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比2015年下降了34.8%、全国地表水I~III类断面比例达到了84.9%、土壤污染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在9月15日的发布会上,黄润秋对这些环境质量数据如数家珍。他直言,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这十年,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认识最深、力度最大、举措最实、推进最快、成效最显著的十年。
家住北京的王佳对此深有感触,至今她的朋友圈还保留着一张2013年北京市民佩戴“防毒面罩”在雾霾笼罩中穿行的照片。
在气象定义中,霾是悬浮在大气中的大量微小尘粒、烟粒或盐粒的集合体,使空气混浊、水平能见度降低到10公里以下的一种天气现象。雾和霾虽然是不同的天气现象,但在空气悬浮颗粒物多、空气质量偏差的时候,雾、霾也可以相互转化,早晨或傍晚空气相对湿度大的时候多为雾,白天空气相对湿度小的时候则为霾。于是对普通公众而言,“雾霾”这样的固定搭配词,几乎成了空气污染的“代名词”。据统计,2013年我国平均霾日36天,为1961年以来最多的一年。仅1月就出现4次大范围雾、霾天气过程,涉及全国30个省区市,影响范围、持续时间、强度均历史少见,其中1月的北京仅5天不是雾霾天,雾霾日数为1954年以来同期最多。针对大范围持续霾天气过程,2013年1月28日中央气象台历史上第一次专门针对霾发布了预警。当时,对蓝天的渴望催生出了“APEC蓝”、“阅兵蓝”等一系列社会热词,“等风来”则成为那几年人们被雾霾“围城”时最深切的盼望。
不过,光靠被动的“等风来”解决不了根本问题。2013年开始,我国多部门联合,主动出击,构建大气监测网络,实时发布PM2.5监测数据,不断提升预报预警能力,进而制定并实施“大气十条”和“蓝天保卫战”行动计划,通过强化环境执法和监管信息公开,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对燃煤、工业、交通、扬尘和散煤污染源进行了空前规模的治理。
2021年2月25日,生态环境部宣布《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圆满收官。这一年,在设置了全国空气质量监测网点的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218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占总数的64.3%,蓝天白云成为常态。
和空气一样,水和土壤也在遭遇各种污染的侵袭。
143个淀泊星罗棋布、3700条沟壕纵横交错,白洋淀上接九河,下通海河,直入渤海,是华北最大的内陆湖,被冠以“华北之肾”的称谓。但在几年前,这里也曾遭遇“口渴”、污染等威胁。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这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白洋淀也由此迎来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系统性生态治理。2018年4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对〈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的批复》提出:“加强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同步加大上游地区环境综合整治力度,逐步恢复白洋淀‘华北之肾’功能”。随后,河北省多措并举、综合施策,一方面制定并落实《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2018—2035年)》《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条例》;另一方面,从外源上整治工业污染、严禁增量输入,在内源上治理消除淀中村淀边村存量污染,调水补水恢复水域面积,植树造林恢复生态功能。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