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影不离》:波伏娃生前未公开的小说遗作(3)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扎扎之所以会死,是因为她努力做自己,而人们想要使她相信这一企图是罪恶的。一九〇七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她生于一个激进的天主教资产阶级家庭,在这样一个恪守传统伦理道德的家庭,女孩子必须自我忘却、自我放弃、学会适应。
因为扎扎与众不同,她无法“学会适应”—这个阴森的词语意味着要将自己嵌入预制的模具中,模具里有一个为您准备的空格,和其他空格挨在一起。但凡超出空格的部分都会被抑制、碾压,如同废料一般被丢弃。扎扎无法将自己嵌入其中,于是人们就压抑了她的独特性。罪行、谋杀正在于此。波伏瓦憎恶地回想起在卡涅邦拍的一张家庭合照:六个女孩穿着同样的蓝色塔夫绸连衣裙,头上清一色地戴着矢车菊装点的草帽。扎扎站在自己的位置上,那个永远属于她的位置:拉古昂家的二女儿。年轻的波伏瓦强烈抗拒这张照片。不,扎扎不是那样的,她是“独一无二的”。不期而至的自由,是她家任何一条家规所不认可的。那群人不懈地围困她,她成了“社会义务”的猎物。她身边总是有自家或堂表亲家的兄弟姐妹、她的朋友们,还有各类近亲远戚,她需要为大大小小的事情忙碌,参与社交活动,接待访客,参加集体娱乐,没有片刻能自由支配。
家里人从来不让她一个人待着,也不让她单独跟密友相会,她不属于她自己,没有私人时间,就连拉小提琴和学习的时间都没有。孤独这项特权她无法享有。因此,贝塔里的夏季于她而言简直是一座地狱。她感到窒息,他人无所不在—这让人联想到某些修会里相似的苦修,她那么想要逃离这种环境,竟至于用斧头砍伤自己的脚,以此来逃避一项可恨的苦差。在她家所属的阶层,女孩子不应该特立独行,不可以为自己而活,而是要为他人而活。“妈妈从没有任何事是为了她自己而做的,她一生都在奉献自我。”有一天她这样说道。在这些使人异化的传统的不断浸润下,一切活生生的个性化发展都被遏制在萌芽状态。然而对于波伏瓦而言,再没有比这更恶劣的丑陋行径,这也正是小说意欲揭露之物:一个可说是哲学性的丑陋行径。之所以说是哲学性的,是因为它侵害了人的境遇。肯定主体性的绝对价值,这是波伏瓦思想和作品的核心,并非个体—某一号样品—的价值,而是独一无二的个性的价值,这种价值使得我们每个人都是纪德所言“最无可取代的存在”,成为在此时此地就具有这种自我意识的存在。
“去爱昙花一现的事物。”哲学思考也为这种不可动摇的基本信念提供支持:“绝对(l"absolu)”是在人间、在世上、在我们唯一和独一无二的存在中发生的。因此,我们知道扎扎的故事有着重要意义。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