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奈良》:夹缝之中藏真情,内敛无声愈哀伤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作者:孙可佳
战争是人类的伤痛,有很多文艺作品聚焦这一主题——有的直接呈现战争造成的生灵涂炭和深重苦难,有的则以战后的余震诠释刻骨的伤痛。电影《又见奈良》显然属于后者。76岁的中国老奶奶陈慧明孤身前往日本,寻找失联的养女陈丽华。在遗孤二代小泽和退休警察一雄的帮助下,老奶奶逐渐还原了陈丽华回到日本后的生活,三个没有亲缘关系、文化背景各异、都生长在中日文化夹缝中的人,也因此紧紧地联结在了一起。
身份确证:被遗忘的名字
没有人记得陈丽华的姓名。这个不在场的主角,也是个被遗忘的名字。在回到奈良的最初几年,她频繁地给养母写信,贴心又孝顺;几年之后却突然杳无音信。
耄耋之年的陈奶奶飘洋过海而来,顺着信封上不断变化的地址,试图找寻失联的养女,却只找到了陈丽华的前老板、前房东、朋友……信件、照片,勾勒出养女苦涩的后半生,但没有人记得她的日文名字。老板记得自己误会她偷东西并赶走她的难堪往事,但她叫“木村还是中村什么”,“真心不记得了”。
奈良之于陈丽华,本是血缘意义上的故乡,当年,她的亲生父母就是从奈良去往东北;而多年之后,她本人返回奈良,寻亲未果、四处飘零,故乡却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他乡。名字,不仅是重要的身份符号,更是核心的认同标志。直到影片后半段,终于揭晓了陈丽华的日文名字。因血缘鉴定失败,陈丽华无名飘零多年,最终在一位好心律师的帮助下确认了国籍身份。于是她沿用了这位律师的姓氏,名字“明子”的“明”,则取自中国养母陈慧明的“明”。
“她用了您的名字。”影片在后半段重要的故事节点上揭示了姓名,有很强的情绪投射力:在生命艰难时刻走投无路的人,用名字来纪念对自己有恩义的中国养母,寄托了感恩与延续和平的愿景。
文化确证:难以名状的自我
影片不仅勾勒出陈丽华的飘零,更反映了其他战争遗孤及后人在日本的处境。他们在自己的国家被同胞、家人歧视和排挤,语言不通,生活在社会底层。退休老警察孤独地思念着远嫁的女儿,年迈的归国者仍在为生存不辞辛苦地工作,小泽男友的父母拒绝婚事仅因小泽是中国人,陈丽华被当作小偷开除也因为被认为是中国人……战争已经结束了七十多年,可它带来的伤害远没有消失。
他们自身也是矛盾而痛苦的。电影前半部分,小泽总在试图割裂自己身上属于中国的部分:在餐馆初见一雄时坚定地称自己是日本人,在通话者会讲中文情况下优先使用日语;但微妙的变化也随着寻人之旅渐渐发生,电影后半部分,当小泽更深地介入陈丽华的遭遇后,她开始理解和接受自己的身份,并和自己和解。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