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学习|《革命者》是具有情感温度的历史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革命者》
何建明 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书写革命群像,重构革命精神
——评何建明《革命者》的叙事策略
文/佘飞
抵达真实的历史书写
《革命者》是一部以文学手法书写历史的非虚构作品,书写了新中国成立前,革命先烈们为了坚持革命信仰,为了争取民族独立、民族解放,以及为了建设新中国,前赴后继、浴血奋斗的故事。
作为一部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以文学的手法书写早期党史的作品,《革命者》在叙事策略方面,具有鲜明的特征。
历史书写首先要尊重事实,叙述事实。我们相信历史,愿意阅读历史,是因为我们愿意相信真实反映客观历史的历史书写。
写作时,作者多次在北京、上海、南京、广州等地追寻早期共产党人的活动足迹、寻找写作的资料,最后,作者把目标聚焦在了上海龙华革命烈士纪念馆和南京雨花台革命烈士纪念馆中的烈士们身上。
详实的历史资料既是书写历史的基础,也是历史书写的客观材料。
在《革命者》中,我们能够看到书中引用了大量的革命者的日记、书信、文章、诗作、家书,甚至是遗书。
这些珍贵的史料,不仅承载着珍贵的历史信息,而且凝聚着革命者真挚的情感。这是虚构写作所不能抵达的真实感,恰恰是非虚构写作的优长之处。
例如,在《革命者》第五章《职务越高,牺牲的概率越大;他们义无反顾》中写到刘伯坚烈士的故事时,就引用了刘伯坚烈士的诗作和遗书。
1935年3月4日,刘伯坚与陈毅在赣南根据地坚持革命斗争时不幸负伤被俘,他在狱中写下了诗歌《带镣行》:“带镣长街行,蹒跚复蹒跚。市人争瞩目,我心无愧怍。带镣长街行,镣声何铿锵,市人皆惊讶,我心自安详。带镣长街行,志气愈轩昂,拚作阶下囚,工农齐解放。”
这首诗作真实地记录了当时的情状,今天我们阅读刘伯坚烈士的诗作,仿佛看到了这样一个画面:作者戴着镣铐游街示众、蹒跚而行,但是面对敌人的严酷摧残,他仍然大义凛然、无惧无畏。
3月21日,刘伯坚被敌人杀害。作品中直接引用了刘伯坚烈士在生命最后的时刻所写的家书。家书中流露的是革命烈士对流落民间的年幼的孩子的牵挂,对亲人的嘱托,读罢令人凄然泪下。
家书所产生的特殊艺术效果远比任何叙述和修辞来得强烈。
此外,在《革命者》第十章《家书、遗书和最后的呐喊,犹如“永不消逝的电波”,照耀着今天与未来……》中,作者专门用一个章节的内容来叙述和展示革命者的家书和遗书。一位位烈士的真实事迹,就是一段段鲜活的、立体的、有血有肉的、真实的历史。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