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花非花,雾非雾”这首诗到底隐喻的是什么?(2)
2023-05-25 来源:飞速影视
曾经拥有过的美好转瞬即逝,不能长留身边,但对于重情的白居易来说,却是永留心间,美好不会随着时间流逝而褪色,反倒是历久弥新。在符离期间,少年白居易喜欢上了比自己小四岁的邻家女孩湘灵,写下"聘婷十五胜神仙,白日嫦娥旱地莲"来赞美心爱的女子,在分别后以《寄湘灵》"遥知别后西楼上,应凭栏杆独自愁"寄托思念,后来因为母亲看中门户欲求娶湘灵而不得,青梅竹马的一对璧人终究河汉矣。有如陆游与唐婉沈园别后四十年,陆游回想起唐婉来也是深情款款、暗自神伤,以词明志"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同是重情的人,白居易的往后余生想必也是念念不忘湘灵的。
有神伤的初恋,也有常伴左右的人离开,在白居易七十岁时,陪伴了他很久的樊素和小蛮还是走了,传为美谈的"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以"客散筵空掩独扉"收场。这是"花非花"中女性的"花开花谢花非花",有对美好的女子远去的身影的追忆。
中年以后的坎坷经历,也为"花非花"的迷离增添了新的注脚。在白居易不惑之年,母亲去世,不久心爱的女儿金銮子也因病去世,官场亦是阻遏,宰相武元衡上朝路上被刺杀,因刚正直谏,被贬为江州司马,并写下《琵琶行》来表达悲戚。这一系列事件虽说没有让他彻底消沉,但对他的打击是不小的,这也直接或者间接的促使他的思想发生转变。
二、 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在求之不得,挽留不住的情况下,白居易在江州任上,在庐山香炉峰下的东林寺边上筑了草堂,修习佛法,开始"吏隐"的生活。逐渐向佛家靠拢,这为"花非花"的禅意注入做了准备。在《心经》中有一句话广为人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说物质世界是真真实实人能看到的,但是它是因缘和合而成的,不会永远存在,笔者认为这一点和道家的超脱、最后达到精神的飞升有相通之处。再看向这首诗"花非花,雾非雾",我们不妨这样理解,"花"和"雾"只是一个名称,一个具有抽象概念,具有指代意义的名称,"春梦""朝云"都是美好而易逝的事物,就像黄昏盛开,翌朝凋谢的夕颜。而这美好的事物也是"夜半来,天明去",来去匆匆,动止无影,这也是它的魅力所在--留下无尽的余味。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