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儿童节:不能忘却的记忆

2023-06-01 来源:飞速影视
明天就是“六一”国际儿童节了,这个节日对所有人都不陌生,它是快乐的、充满欢笑的,但其背后的起源是残酷的。儿童节是孩子的节日,但也不只是孩子的节日,它应该是所有富有童心的人的节日。让我们更加热爱生活,珍惜幸福。
“儿童”一词从何而来
说到儿童节,自然离不开“儿童”。“儿童”一词,不是近现代的新产物,而是古已有之。宋代诗人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一诗中,“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就描绘了儿童扑蝶玩乐的童真童趣。
那“儿童”二字是从何而来的呢?

“六一”儿童节:不能忘却的记忆


东京“天空树”下飘扬着各色鲤鱼旗纪念儿童节。
“儿”与“童”这两个字如今意思相近,均是指年少之人,但在甲骨文中不论是“形”还是“义”都是不一样的。据专家考证,甲骨文中的“儿”与繁体“兒”变化不大。“兒”上半部分的笔画并没有封口,这是因为古人发现婴儿头骨最初是没有闭合的,现代医学将婴幼儿颅骨接合不紧所形成的骨间隙称为囟门。头大而身小之人,正是婴儿的模样。
至于“童”,它最早并不是指孩子的意思。“童”字在甲骨文中代表有罪的男人,更准确地说,是有罪的奴仆,后来专指未成年的奴仆,用于“书童”“家童”,《陈情表》中也有“内无应门五尺之童”的句子。但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童”字慢慢褪去奴仆的含义,成为孩子之意。
“儿童”一词最早出现于先秦时期,《列子·仲尼》中已有“尧乃微服游于康衢,闻儿童谣”的说法。该句中的“儿童谣”在现代一般简称为“童谣”,但先秦时“儿童”一词并不常用,多使用“小儿”“童儿”“童子”等。其中的“小儿”在现代医学中仍使用,特别是中医医院,常把儿科称为“小儿科”。当年孔子周游列国游历途中,见到两个小孩子在争辩太阳的大小、远近时,《列子·汤问》中便称作“两小儿辩日”。
唐宋开始,“儿童”一词的使用相对多了起来,尤其是在诗文中。如唐代诗人贺知章《回乡偶书》:“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北宋文人苏东坡《满庭芳·归去来兮》:“坐见黄州再闰,儿童尽,楚语吴歌。”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