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旱之年必有大震”,是危言耸听还是科学预言?(2)

2023-06-08 来源:飞速影视
历史上有记载的比较大的地震是发生在1556年(明朝嘉靖皇帝在位期间),是一次比较罕见的大地震。不是说级别最大,而受到的损失是非常大的,并且,还次地震发生在寒冷冬天的晚上,伤亡和损失惨重!
在《明史》上有这样一段描述,现在来看,还是能够感觉到当时状况是非常惨烈的。是这样描述的:“官吏、军民压死八十三万有奇”,意思是说,这次地震死亡人数达到83万人之多。据一些史书记载,这次因地震而受伤的无家可归的人更是不计其数,涉及地区多达101个县,震中区更是达到2700平方公里,受灾面积之广是非常罕见的。而且地震后余震整整持续了3年,一直到第5年才开始慢慢平息下来。
接下来,我们来具体说一下,“旱震理论”的两个支撑,看看有没有一定的道理!
一、先说一下“地热成因说”
这部分我不是专业人士,说的可能更白话直接一些,有不对的地方,大家可以在评论区帮我补充一下。
所谓的“地热成因说”,是指在地震之前岩浆旋泉,这样会把温度非常高的岩浆从“下地幔”或“外核”传输到“上地幔”。这样一来,就会在该地区形成一定面积的岩浆洞,就会把热量从地表扩散到空气种。并且,在将该区域地下水蒸发的同时,使该地区温度升高,空气上升阻碍高空中冷暖气流交汇,水分大量蒸发掉了,又无法形成降雨,使该地区出现干旱少雨的情况。
干旱是我们能够看到的,按“旱震理论”来看,地下还藏着更大的危机,并向我们靠近。威力更大的岩浆旋泉将地壳顶破引发地震,造成地面上部灾害,给人们带来损失。这就是地震之前,通常会出现干旱的原因之一。当然,这只是一种说法而已,地震形成的原因很多,很复杂,并不像我们想象的这么简单。

“大旱之年必有大震”,是危言耸听还是科学预言?


二、再来看一下“云室效应成因说”
持这种说法的人认为,在正常情况下,氡气会通过地壳断层的缝隙从地面释放到空气中,而这些氡气正是形成降雨的雨核。另外,在地震发生之前,地壳板块的运动会造成该地区“地应力”的累积,并缓慢挤压和填充地壳断层的缝隙。而这些裂缝被压紧和充填后,缝隙没有了,氡气就无法再释放到空气中,无法形成大量降雨。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