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岭”上说英雄(4)
2023-06-22 来源:飞速影视
任磊与父亲任雪鸿相遇在花土沟生活基地。
任磊,同样工作在采油三厂的采油二班。这个班组汇聚了众多“油三代”,他就是其中一员。父亲任雪鸿今年52岁,是位修井工,爷爷任新志,今年82岁,曾经是位测井工。
1955年,是青海历史上难以让人忘怀的年份,那年,柴达木第一口油井——油泉子一井打出了油,日产2吨多,轻质油含量高,有人说,那口井打出的油,加在拖拉机里就能跑。那一年,戈壁中人们欢呼着,经过进一步勘探,最终证实了柴达木盆地有着丰富的石油矿藏。
同样是在1955年,21岁的任新志参加了工作,来到了柴达木盆地,从此便于油田结下了不解之缘。
创业起初的青海油田,职工的工作生活条件十分简陋。任新志告诉我,那时的冷湖石油基地内,除电影院、浴室、专家室等装配的是铁皮木结构房外,其余全是帐篷和地窝子。“那时候,住在帐篷里,发电在帐篷里,食堂在帐篷里,商店也在帐篷里……这算是条件好的。”采访中,任新志总会以“这算是条件好的。”这句话来结束他的回答。
原来,油田建立初期,帐篷是有限量的,任新志没有分到,一家6口只能挤在一个不足十五平方米的地窝子中,就是挖一个大坑,竹席拿棍子一顶,铺上草木灰就成了屋顶,报纸拿浆糊一涂,糊在墙上就成了墙面的简易住所。有时候,到了冬天,牧民放牧到此,牛羊还会掉进地窝子,回忆起那段日子,任新志叹了口气。
在那个创业的年代中,对青海石油人而言,有个地方住已经很不错了,因为工作更累、更苦。作为修井工,想起早年间的工作经历,任磊的父亲任雪鸿深有体会。一套钻机从挪地方,到搭建,再到工作,全用人力,需要一个月的时间。任雪鸿说,如今工人的劳动强度小了,用上了电子智能设备,住的野营板房还配有空调。
的确,工作生活条件变好了。这也许是在外地上过大学的任磊回到青海油田工作的一个理由吧。孤拔高绝的英雄岭上,一年四季见不到一只鸟,但互联网已四通八达,世界各地的新闻,任磊动一动手指便能了然。
今天,任磊回到宿舍后能享受到热水淋浴,花土沟镇上几个硕大的食堂,能同时满足上千人同时就餐,十几种菜品任他挑选,值得一提的是,如今的一线石油工人,吃饭已基本实现免费。青海油田64年后,已经改变了刚刚创业时的模样。
面对自然条件恶劣的柴达木盆地,三代石油人选择了毫无怨言。而他们的选择更多的是一种传承,传承他们对工作的态度、对家庭的责任、在岗位的担当,正如任磊毕业时告诉他父亲的一句话:“都是油田,干嘛不去咱自己的油田。”这也许就是青海石油人的价值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代代扎根一线,将青春奉献给柴达木的戈壁荒滩,用汗水、智慧、鲜血,为建设更加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贡献石油力量。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