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世“钢”三代“魂”——一位老包钢人的家庭侧写

2023-06-28 来源:飞速影视
新华社呼和浩特7月15日电 题:一世“钢” 三代“魂”—— 一位老包钢人的家庭侧写
新华社记者孙楠、安路蒙
在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南排道上一套不起眼的民居内,一面墙壁上挂着主人参加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等全国性会议时的老照片,另一侧的书柜上摆放着一块题有“钢魂”二字的圆盘。
老照片,是房子主人一辈子的荣光;“钢魂”,体现了祖孙三代人的精神。
主人叫刘志祥,是包头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第一代建设者。
这一切,始于一个不算抉择的抉择。
时光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1955年,正在沈阳工作的刘志祥到北京出差,时值建设包钢,需要大量人手前往包头。
彼时,刘志祥已经拿到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是前往中国知名学府深造,还是去“人盖被、被盖沙”的荒滩?
刘志祥丝毫没有犹豫,当即从北京出发,前往包头。
“上大学是我一个人的事,建设包钢是国家的事。”刘志祥说,没有国家就没有自己,关键时刻不能掉链子。
这位后来的包钢一号高炉荣誉炉长刚到包钢时,做过木工,也做过汽车修理工。但跟高炉结缘,颇有一番“矛盾”。
那时,刘志祥正在研读《矛盾论》,他思索如何才能在产钢产铁上找到“矛盾”。
1959年9月,包钢一号高炉流出第一炉铁水。但也存在渣口爆炸、风口损坏等难题。谁能攻克技术难关?
正寻找“矛盾”的刘志祥自告奋勇“请战”,吃住在高炉,和来自东北、北京等全国各地的专家和高炉技术人员一起攻坚克难。
“大家劲往一处使。当时2000多人围着高炉转,还有其他工厂给我们提供帮助,但没一个人提出要报酬,为的就是能尽快出钢出铁,为的就是国家能富强。”他说。
“什么是‘包钢精神’?不忘初心、无私奉献、艰苦奋斗——我觉得这就是‘包钢精神’,也是‘包钢人’的灵魂。”刘志祥说。
据介绍,在全国支援包钢的热潮下,平均每天有10多个车皮的设备和材料从全国各地运到包钢,最终有8万多名创业者扎根边疆,谱写了一曲“齐心协力建包钢”的佳话。
从晚上睡觉帐篷都会被吹跑的荒滩,到成为我国重要的钢铁工业基地;从第一炉铁水,到累计产钢超2.6亿吨,背后凝聚的是无数“包钢人”的汗水和心血。
时至今日,虽然已经步入鲐背之年,讲起那段历史,刘志祥眼神仍然充满光芒、话语依旧慷慨激昂。
今年“七一”之后,刘志祥随身携带的包里多了一份报纸,他不时拿出来读一读。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