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东让《十三邀》有了火花

2023-06-28 来源:飞速影视
最近从头看了一遍《十三邀》,唯有马东作为嘉宾的那一集,才看到了火花和交锋。

马东让《十三邀》有了火花


整个第一季《十三邀》,尽管选择了不同身份的人们作为嘉宾,但是主体氛围却都是许知远在自己的价值框架下试图去解读别人、影响别人。他在用他的“阳春白雪”的高雅去评价、引导嘉宾,偶尔也会产生火花,但往往一闪而逝。直到马东的出现,才让《十三邀》有了真正的火花。
马东在节目中表达了几个笔者十分认同的观点:一、“这个世界上大约只有5%的人有愿望去积累知识,了解过去。那95%的人就是在活着,就是在生活。”真相总是很残酷,尽管现在可能有很多文青在试图靠近高雅,但是他们本身却仍然属于马东口中的那95%。即使是高雅的那5%,或许也是有水分的。很多自认为高级的人们,刻意回避占绝对多数的大众的需求,试图将自己这5%或者更少的人群的价值观,强加于普罗大众。假设真的有那么一天了,90%的粗俗的人变成了现在的那5%高级的人,那么这95%高级的人会不会变成今天的95%而成为粗俗,而剩下没有改变的那5%粗俗的人,会不会变成今天的5%而成为高雅呢?
二、“文化从来都不是目的,文化是一个结果。”所有的高雅文化都来源于各个时代的粗俗的文化的精华的沉淀。在高雅成为高雅之前,他本身就是大众流行的、粗俗的表现形式,只是其中的佼佼者穿越了时空,留下了文化的烙印。正如马东说的“京剧很美,但是梅兰芳和程砚秋就是刘德华和周杰伦”,莎士比亚的戏剧只不过是众多戏剧作品中的佼佼者,李白、柳永,不外如是。高雅在成为高雅之前,并不是那5%的人群所专有的,只是现在还有那5%在推崇而已,并将它标榜为高雅。
三、“本质上咱俩是一样的,就你表现成为愤怒,我表现成为悲凉。”马东其实内心是和许知远一样,将自己视为那5%的,只是因为无助、无能为力,才转向去直面那95%。这个讨论并没有发散开去,可能是一大遗憾。系统回首那些穿越历史的文化,都不曾产生在追逐历史的高雅的人群中,反而是那些打破历史束缚,将目光聚集在95%的人群的身上,或书写黑暗,或歌颂美好。李白的诗篇充满了怀才不遇,充满了对官场的失望;杜甫的诗篇则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莎士比亚的戏剧生动描写的也是那个时代的荒诞和黑暗,他们都是在粗俗流行的基础上,将注意力集中在当时那95%所遭受的不公正待遇上面,才塑造了经典。从这个角度去看,可以断定在数十年或百年之后,许知远只会成为迂腐守旧的学者,马东却有机会代表这个时代的语言,创造出新的经典,穿越时空而留存下去。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