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歌行》背后的历史渭水之耻:大唐盛世前夜的至暗时刻(4)
2023-07-07 来源:飞速影视
李世民并没有选择战争手段,史书称李世民自觉“即位日浅,国家未安,百姓未富”,“为国之道,安静为务”。李世民以为,战争不如安抚,战争必有死伤,损失太大;就算战胜,与战败者之间结怨更深,败者为了复仇会更懂得励精图治,其患无穷。“将欲取之,必固与之”。不如送给他们玉帛,满足他们的贪欲,他们得到了财物,理当退兵。如此一来,他们会变得更加骄惰,而忽略武备,渐渐走上毁灭之路,然后我们可以一举歼灭他们。
渭水之盟真是这样吗?等到贞观四年(630年),李靖克复定襄、威振北狄时,李世民说“足报往年渭水之役”,“足澡吾渭水之耻”,说明渭水之盟在李世民心里就是城下之盟,实为“渭水之耻”!
突厥答应退兵,唐王朝到底付出了什么代价?像宋朝一样赔偿岁币多少?遗憾的是,史书一字未提,最大可能是盛世大唐的当权者,将王朝草创之初的屈辱史删了个干干净净。
《长歌行》中的李世民
【一洗前耻】
我们知道,渭水之盟之前,唐与突厥早有盟约。隋末大乱时,北方突厥却盛极一时,“控弦且百万,戎狄炽强,古未有也。”北方少数民族契丹、室韦、吐谷浑、高昌都受突厥役使,割据军阀中窦建德、薛举、刘武周、梁师都、李轨、王世充等都向突厥称臣,李渊也不例外。
大业十三年(617年),李渊在太原起兵时,为了免除后顾之忧,腾出双手消灭中原割据势力,就向突厥称臣。李渊秘书温大雅在《大唐创业起居注》中记载,李渊自己曾说,“征伐所得,子女玉帛,皆可汗有之。”李渊为了得到突厥出兵相助,“待(突厥)使,愈益敬畏,不失藩臣之礼。”《贞观政要》也记载了李世民对侍臣说的话:“往者国家草创,突厥强梁,太上皇(李渊)以百姓之故,称臣于颉利,朕未尝不痛心疾首,志灭匈奴,坐不安席,食不甘味。”
如此说来,李世民在渭水之盟时谴责颉利可汗背弃的盟约,应该是唐向突厥称臣、纳贡,突厥则不侵扰唐边境并出兵相助。虽然有盟约,但突厥唯利是图、贪得无厌,从武德三年(620年),突厥入侵凉州开始,一直侵扰不断,唐朝主要以防守为主。玄武门之变,突厥又看到了南下掠夺、勒索的机会,才有了泾阳之战、渭水之盟。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