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逝世25周年丨为逃避无趣,我们都曾如红拂般计划夜奔(5)

2023-07-07 来源:飞速影视
[23]”面对王小波这样的“插科打诨”,作家麦家却提出了一个惊人的观点。他愿意相信“如果让王小波多活10年,他也许会和鲁迅齐名。[24]”姑且不论小波是否会在这种“虚拟式”中变得如此伟大,王小波与鲁迅的文学创作的确呈现出某种重叠。一言以蔽之,即是在“人生无意义”的存在论前提下从绝望中摸索希望。用王小波的话讲,就是“生活能有什么寓意?在它里面能有一些指望就好了。(《红拂夜奔》)[25]”而在鲁迅那里,则是“他微笑,偏侧一掷,却正中了他们的心窝。(《这样的战士》)[26]”所不同的是,尽管鲁迅终归是怀有希望的人,但那种希望有的时候带有尼采“超人哲学”的影子,离日常生活多少有着距离甚至是断裂。这也是为什么鲁迅篇幅很小的作品却常常带有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味道。如作家残雪所言,作为艺术家的鲁迅的天赋,就在于放大我们灵魂深处的撕扯,而这无疑对深受“天人合一”哲学滋养的国人构成了不小的考验[27]。
这也是钱理群认为鲁迅区别于他同时代作家的所在,即,“找不到许多作家所追求的和谐。[28]”更重要的是,鲁迅很善于把环境的“险恶”或足以消磨人意志的“庸常”放在中心的位置,以致环绕着人的苦闷、恍惚、寂寞仿佛吞噬了人本身。进一步说,他有意识地把一些永恒性存在以及随之而来的压迫感呈现在日常生活的诸多细节中。于是,在他的作品中,“孤独”随处可见,“焦虑”俯拾皆是。像是《孤独者》里的魏连殳、《在酒楼上》的吕纬甫、《铸剑》中的眉间尺、《伤逝》里的涓生,连同石板路、月光、乡村、梦魇等意向,共同诉说着人生存的有限与悲哀。汪晖认为,在鲁迅那里,“‘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把个体生存的悲剧性理解与赋予生命和世界以意义的思考相联系,从而把价值与意义的创造交给个体承担。[29]”。不过这也印证,于鲁迅而言,悲剧性才是人生的“底色”。

王小波逝世25周年丨为逃避无趣,我们都曾如红拂般计划夜奔


赵延年绘《狂人日记》插图与此不同,王小波树立起一种带有欢快气息的“革命者”形象。他不遗余力地在不完美甚至悲惨的生活中预示(prefigure)那些艺术生命所面向的永恒。而这种永恒一扫鲁迅那里的悲剧底蕴,充盈着欢脱、奔放、美好与自由自在的气息。王小波对人文事业的认知便是最好的说明。一反安徒生的“光荣的荆棘路”的看法,他更愿意相信,人文的道路存在于“两条竹篱笆之中。篱笆上开满了紫色的牵牛花,在每个花蕊上,都落了一只蓝蜻蜓。(《我的精神家园》)[30]”也正是这种欢快的气息贯穿着《红拂夜奔》的始终。即便是红拂最后选择的“为夫殉节”,也是灵动且充满调侃意味的。申请殉节,需要指标,需要向行政办公室与意识形态部门打报告、递申请、补说明。这简直是卡夫卡《城堡》的姊妹篇!即使是最后的行刑描写也与莫言在《檀香刑》中想表达的东西截然不同。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