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角社会|98洪灾之后,小镇簰洲湾的防洪故事(3)

2023-07-21 来源:飞速影视
由水而兴,因水而衰
在一千多年的历史中,因水而兴、因水而衰,是簰洲命运轮回的精准写照。

街角社会|98洪灾之后,小镇簰洲湾的防洪故事


1994年至2018年簰洲湾在地图上的变化,簰洲湾的东北边即是武汉三镇。
簰洲地处古云梦泽东南边缘,长江中下游,每年从湖南城陵矶奔涌直下的江水,经簰洲湾弯道阻滞,长江西流,水速减缓,形成天然深水避风港。据1989年修订的《簰洲镇志》记载,元至正年间,四川、湖南沿江下行的竹木排,大多停靠在这里,遂得名簰洲。
另一方面,由于簰洲属于冲击平原,地表基础多为沙壤,在长年的水洗浪击下,崩岸灾害惨重。1931至1941年间,镇上的48条街巷,市区15平方公里,全部崩塌殆尽。1942年镇上重新修建10条街道,市区4.5平方公里,至1957年再次尽沉江底。
一代代簰洲居民与江河洪患斗争,年年岁修,但受人力物力所限,屡战屡败。
退休的华龙瓷厂书记兼厂长王世炎2016年84岁。从1948年起,他就居住在簰洲湾大堤下的一栋房子里。在他的记忆里,解放初期,簰洲极其热闹,船运发达,人口众多,他的父亲在家门口的人民街上摆设摊位,依靠贩卖柳编手工艺品,一家人的生活颇为殷实。但上世纪50年代末,人民街因为崩岸沉入江底,“每年崩岸上百米。”加上洪水、内涝,簰洲的经济日渐萧条。
从1962年到1985年,国家累计拨款157.57万元,地方自筹137.04万元,累计抛石25.6万立方米,才逐渐控制住崩岸灾害。王世炎家的房子门前的街道变成了堤坝。
1978年改革开放后,随着崩岸得治,簰洲依托得天独厚的水路优势,经济复苏,乡镇企业也发展迅速。王世炎1980年出任华龙瓷厂党委书记兼厂长时,厂内有1200多个工人,24小时三班通宵生产,成吨马赛克瓷砖在码头装载,顺江而下,一路运向上海、广州,乃至东南亚等十几个国家。
“直到我在1993年退休,华龙瓷厂在整个嘉鱼县都是数一数二的企业,每年向国家纳税两百多万。”谈起往事,王世炎的语气带着一丝骄傲, 在他居住的房间里,摆满的各种奖状、合影,被擦拭得一尘不染。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