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明末到民国时期女装的演变,看旗袍之起源(24)

2023-07-27 来源:飞速影视
㈤旗袍称谓是民间俗称,民国时代的官方并未采用。
㈥旗袍在台湾地区叫褀袍,在香港特区叫长衫,旗袍英文称呼“Cheongsam”是粤语“长衫”的音译。
⒈于振华《民国旗袍》
⒉龚建培《解读“旗袍”》
⒊朱博伟 刘瑞璞《“旗袍”和“祺袍”称谓考证》
⒋卞向阳《论旗袍的流行起源》
⒌包铭新《近代中国女装实录》、《中国旗袍》
⒍撷芳主人 (董进)《Q版大明衣冠图录》
⒎春梅狐狸《旗袍如何诞生?也许我们的狭隘,配不上这百年沧桑!》

参考


^《礼记·大传》记载“圣人南面而听天下,……立权度量,考文章,改正朔,易服色,殊徽号,异器械,别衣服,此其所得与民变革者也。”
^“清代男性服饰跟明代相比,有继承有变化。清代立国之初,在衣冠制度上,强调以满族服饰为基础,改革明朝的服制。这种改革主要表现在帝王与官僚的服饰制度上,对于一般百姓来说,最重要的是发式的改变,由此而来的是巾帽式样的变化。衣服形制的变化相对来说变化较小。”(钟敬文《中国民俗史》)
^“满清时期民用常服样式较多,这主要是分时期、分地域而各有所制。清初期除文武官吏外,一般百姓仍着汉式(也就是明末)便装,日后,清装逐渐多见。”(孙世圃《中国服饰史教程》)
^据林继平《李二曲研究》记载,康熙十二年,川陕总督鄂善再三邀请明朝遗民李颙(号二曲)去关中书院讲学,书院学台还专门制作了一套旗装送给李颙,但是李颙依然坚持穿汉服前往,并对迎接他的书院学台解释道:“仆非官僚绅士,又非武弁营丁,窄衣小袖,素所弗便。宽衣博袖,乃庶人常服;仆本庶人,不敢自异。”就是说,在康熙十二年的时候,明式服装还是广大平民常穿的服装,而旗装只是官僚和军队的服装!
^1932年广西三江县“改良风俗习惯委员会”发布文告:“苗、瑶、侗人之衣裙一律改用汉服,以资节省、而一观瞻。”
^1940年1月,贵州黎平县对少数民族规定:每村寨40岁以下之妇女,从6月后、须改着汉服,并以短衣长裤为标准,不得着裙与佩戴银饰,违者分别情形处分其家长。
^《时尚百年》中对“倒大袖”袄裙是这样描写的:“上衣为大襟紧身短袄,衣摆呈圆弧形,后来也有较多是平摆的,摆长不盖住臀,衣袖长至肘,袖口一般为七寸,为喇叭形,也称“倒大袖”。裙为黑色,裙摆较大,为穿套式,长至足踝”。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