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七年级语文期末模拟卷(03)(2)

2023-08-02 来源:飞速影视
①念天地之悠悠,_______________。(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②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_______。(_____《爱莲说》)
③故园东望路漫漫,_______________。(岑参《逢入京使》)
④莫言下岭便无难,_______________。(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
⑤_______________,夜泊秦淮近酒家。(_____《泊秦淮》)
⑥_______________,衣冠简朴古风存。(陆游《游山西村》)
⑦_______________,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⑧《约客》中,用动作描写细致入微地烘托出人物心理的一句诗是_______________。
3.(本题4分)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筷子,是中国文化代表符号之一。古时称为“箸”,后流传到南方,因“箸”的谐音为“住”,住在河边的船家忌讳这个词,便把“箸”改为“快”,讨个口彩。又多以竹子为做筷子的工具,所以给“快”字加个竹字头,“筷子”便流传开来。《韩非子·喻老》载:“昔者纣为象著,而箕子怖。”也就是说,我国有史记载的用筷子的历史已有三千多年。筷子“头圆尾方”象征着中国人对“天圆地方”的传统解读,是中国人对世界基本原则的理解。手持筷子时,拇指食指在上,无名指在下,中指在中间,隐含着中国“天地人”三才文化,是中国人对人和世界关系的理解。筷子虽为寻常物,却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蔡元培先生曾在招待法国客人时说:“早在三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也用过刀叉,不过中华民族是酷爱和平的礼仪之邦,宴会上出现刀叉会被人视为凶器,影响友好欢乐的气氛。
”筷子文化源远流长,日本、韩国、朝鲜、越南等国用筷子的习俗皆由我国传入。
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筷子”都蕴含哪些文化信息。
阅读理解(48分)
(一)(本题5分)名著阅读。
4.(2分)根据名著内容,选出有错误的选项( )
A.老舍笔下的骆驼祥子,经历了“三起三落”,由一个自尊好强、吃苦耐劳的车夫,变成了好占便宜、自暴自弃的行尸走肉。
B.刘四爷变卖了人和车厂的车外出享福,虎妞继承车厂的计划落空,只好向二强子买了一辆旧车给祥子拉。虎妞难产死后,祥子只好卖车安葬虎妞。
C.尼摩船长这样形容人类进步:就此而论,现代人并不比古代人先进,找到蒸汽机械动力居然要花好几个世纪!人类进步的实在是太快了!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