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推!《第一推动丛书·宇宙系列》值得熬夜品读!(13)
2023-08-02 来源:飞速影视
亚瑟·爱丁顿曾提出一种可能的核合成理论:“我认为恒星就是较轻元素的原子复合成较重元素的坩埚。”然而,恒星的温度据估计在表面只有几千度,在核心也只有几百万度。这个温度当然足以使氢慢慢变成氦,但要将这些氦原子聚变成真正的重核,这个温度显然不够,这需要数十亿度的温度才行。
例如,要形成氖原子,需要30亿度的温度,要产生更重的硅原子将需要130亿度甚至更高的温度。这导致了另一个问题。即使存在创造氖的环境,也未必就能热到产生硅。反之,如果环境温度高到足以产生硅,那么所有的氖都将被转换成某种较重的元素。仿佛每一种元素的原子都需要各自的量身定做的坩埚,宇宙将不得不组建种类繁多的致密环境。可惜的是,即使这些坩埚存在的话,也没人能知道它们在哪里。
对解决这个问题做出主要贡献的当属霍伊尔。他不是将核合成看成是大爆炸与稳恒态模型孰胜孰败的问题,而是这两个理论都需要关注的共性问题。宇宙大爆炸模型在某种程度上需要解释宇宙开始时的基本粒子是如何转变成不同丰度的较重的原子的。同样,稳恒态模型也需要解释星系退行时不断生成的粒子是如何转换成较重的原子的。霍伊尔自打成为初级研究员开始便一直惦记着核合成问题,但直到20世纪40年代末他才迈出解决这个问题的试探性的第一步。当他猜测到恒星在其生命的不同阶段所发生的事情时,这个问题开始取得进展。
中年恒星通常是稳定的,它通过将氢聚变成氦来产生热能,通过辐射光能来耗散掉这些热量。同时,恒星的所有质量靠自身引力被拉向内,这种向内的拉力靠星核的高温引起的巨大的向外压力来抵消。如在第3章所讨论的,恒星的这种平衡类似于气球上的受力平衡,橡皮膜的应力总试图让气球向内收缩,而气球内的空气压强则使气球向外膨胀。这个比喻可用来解释为什么造父星的光度是可变的。
霍伊尔对于恒星理论和引力坍缩与指向外的热压强之间的平衡理论很熟悉,但他想知道当这种平衡被打破时会发生什么。具体来说就是,霍伊尔想了解,在恒星的晚年,当氢燃料行将耗尽时会发生什么。毫不奇怪,燃料短缺将导致恒星开始降温。温度的下降将导致向外压力的下降,引力作用会变得过强,恒星将开始收缩。关键是,霍伊尔意识到这种收缩不是故事的结束。
随着整个恒星向内收缩,压缩将导致恒星星核升温并使向外的压力增大,由此使得收缩停止。压缩带来的温度上升有几个原因,但其中的一个是压缩导致更多的核反应,从而产生更多的热量。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