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电影》|跨入新的发展节点——2021年中国电影创作备忘(18)

2023-09-11 来源:飞速影视

《当代电影》|跨入新的发展节点——2021年中国电影创作备忘


《梅艳芳》剧照
作者电影,如何解决或者是否需要解决“作者”与“观众”之间的门槛,一直众说纷纭。我们当然应该支持那些风格、视点、题材多样的不同“作者”,但是“作者”毕竟是希望他们的作品最终能够传达到、影响到更多的人。所以,对于一个工业产品来说,如何与观众沟通,哪怕是与自己所预期的“有限观众”沟通,应该是电影创作者需要继续探索的问题。 与作者电影相关的是需求相对小众的纪录片。2021年,纪录电影成为院线常客。《演员》(票房331.5万元)和《龙虎武师》(票房99.9万元)讲述了内地和香港的重要电影从业群体的故事;《1950他们正年轻》(票房1088万元)和《九零后》用口述回忆的方式展现了现代历史中的重要切片;《大学》以长时间的观察式拍摄和电影质感的视听语言展现出当代知识分子和科研工作者为国奉献、追求理想的精神面貌;
贾樟柯的《一直游到海水变蓝》(票房695.2万元)主打作者身份和文学性,通过章节体讲述了70年跨度的中国往事;《无尽攀登》(票房300万元)则用纪实影像展现了高海拔的视觉魅力,记录了第一位依靠假肢成功登顶珠峰的登山者的冒险精神和坚持不懈。虽然在戏剧性强度和视听极致性上无法与高投入的商业故事片相提并论,但依靠与现实之间不断贴近的影像努力,纪录电影将持续发挥纪实影像的独特价值。纪录片依然需要在题材选择、营销推广、视听强度上充分考虑观众的消费成本,创造属于影院情境的某种“必看性”。在多媒介、多屏幕环境中,不是所有纪录片,甚至也不是所有“好”纪录片都能够在影院被观众购买消费,只有具备影院强度、影院共享性的纪录片才能真正完成影院的传播。 这些年,艺术电影获得市场认可的例子都有共同的特点:题材极致、艺术表达准确、视听语言现代、与观众有情感共鸣、有限而必要的商业元素配置,以及对市场规律的有节制的“妥协”。
只有符合“影院”媒介特点、消费特点的文艺片才有机会进入影院,甚至有“破圈”可能。由于影院有观影成本考量、有消费者消费需求限制,并不是一切冠以艺术之名的电影,观众都会到影院观看。大多数所谓文艺片,由于缺乏足够的“影院性”,限制了这些影片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影院性”,其实就是观众进电影院购票观影的“必看性”。文艺片、或者更加作者化的所谓艺术片,未必都要指向大市场、高票房。但是我们还是希望有更多的文艺片能够吸引更广泛的观看人群、获得更大的市场空间,这对于提升观众的整体电影文化素养、丰富中国电影的创作生态、培养电影新人、深化电影认知和呈现生活的能力、提升电影的审美品质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