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杀戮案女人,持刀闯入民宅,传递了怪物在黑暗中的坐标(15)
2023-10-27 来源:飞速影视
桐生忍向女儿念叨过数百次自己只有高中学历、没能当上医生的悔恨。
也正是这种最初的, 源于自身的不幸, 让桐生忍产生了典型的归因谬误, 最终走进了逻辑死循环:
桐生忍没考上大学→没当上医生→没遇到好的男人→婚姻不幸福→与男人分居,回到守山市独自带女儿。
逻辑与现实同步进行到这一步,桐生忍的心态开始了全面的扭曲,她将自身的希望完全寄托给小希。
魔怔的桐生忍没有把女儿真正当做一个人,而是当成了自己的替身使者。
与其说, 是为了让女儿有更好的人生而做出严格要求, 不如说,是陷入一场挽回自己的幻梦中。
桐生忍以「希望与爱」为名来道德绑架,改造了女儿的命运, 带给了女儿无限的绝望。
她扭曲的执念,不断扩散延伸了自己的恶意, 最终造成了恶的延续。
(3)两点解读补充
其一,
1980 年时, 日本总理府发表的《关于家庭暴力的调查研究》中分析说明家庭暴力主要原因是子女对父母的过分要求(绝大多数是父母对孩子教育的高要求)的反抗, 而犯罪年龄一般在 14-17 岁之间。
并且, 在家庭内采取暴力行动的儿童, 对外多被认为属于内向气质的老实孩子。
其二,
1977 年,日本开始实施宽松教育新政,要求给学生减负。
但由于大环境因素, 升学竞争压力仍然存在。
除了部分最高级别学府,整体国立大学与私立大学的差距也在拉大。
为了升学,很多家庭必须给孩子寻找课外的辅导班, 或者请私人教师上门;为了升学,家长要出钱, 孩子要花更多的精力与时间。
一份调查显示,日本高三毕业生平均每天的休息时间仅有五个小时。
社会与教育的严重内卷, 加上屡屡发生的家庭暴力,互为补充,也互为因果。
本案成因, 也能在上述两点中寻到答案。
博尔赫斯曾说:「世间的每一瞬间, 都是地狱的进口。」
爱是多么美好的字眼, 但仍旧能因爱生恶。
恶意, 延续于爱的名义下,从来都不算是什么新闻。
希母的一句「我是为了你好」,让小希再也没有反抗的力气。
实际上, 还有无数的家庭, 将孩子视为自己的附属物,没有给予他们半点选择的权利,一生要按照父母规划好的一切去走。
如果不是母亲变态的控制欲,小希也许能拥有美好的人生故事。
而不是成为一个年轻的杀人犯。
案发后小希的陈述中也表示后悔自己没有对外求助。
那些嘲笑讥讽着小希的人, 让她无法向外界开口。
多方的缺位, 才是酿成悲剧的根源。【本篇故事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