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非洞穴发现的纳莱迪人儿童骨骼化石带来新谜团(16)
2023-10-27 来源:飞速影视
行者无疆,追根溯源——从非洲南端走到中缅边境的花
据悉,该研究中的系列琥珀化石标本发现于缅甸北部,而Phylica植物的现生类群却分布于非洲南端开普植物区这一特定区域。研究结果表明,缅甸北部的植物区系与非洲大陆最南端的植物区系存在联系,这是上亿年来板块运动照成的“沧海桑田”有关。这些完好保存在琥珀中的化石植物在印度板块与冈瓦纳古陆带尚未完全分离前即已形成,随着冈瓦纳古陆的解体和印度板块的北移,这一生物群的祖先通过印度板块传播到缅甸北部,但他们的后裔却一直在南非的开普植物区生存繁衍。由于环境气候条件的剧烈改变,其它姐妹群逐渐灭绝,只有他们的后裔在非洲最南端生存繁衍了一亿年,并成为如今南非开普植物区Fynbos(开普植物区特有的硬叶灌木和多浆植被)的重要类群。
燎原之火,驱动演化——化石植物表现出适火性特征
白垩纪中期被子植物快速辐射演化现象及其原因一直是生物学家研究的热点问题——包括达尔文在内,他曾称之为“abominable mystery”(恼人之谜)。针对此问题,该研究提出白垩纪中期频繁发生的火灾可能是被子植物演化的一个重要驱动力的观点。野火在南非开普植物区硬叶灌木和多浆植物对干旱炎热环境的适应演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至今许多分布于开普区的植物都具有火灾适应性。同样,该研究发现的植物化石也表现出对频繁野火的高度适应性,如细长且紧紧聚缩在一起的叶片、被叶片紧紧裹护着的花朵、表面密实的毛被等。在这些琥珀化石中,研究团队还发现了大量疑似被火烧过的植物残骸,也佐证了在白垩纪中期火灾频繁发生。种种迹象表明,被子植物对环境的强适应性可能是其快速辐射演化的一个秘密。
青岛科技大学海洋学院施超教授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王硕教授为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王永栋研究员、蔡晨阳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彭华研究员、李德铢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张宪春研究员,辽宁抚顺琥珀研究所范勇所长,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Harald Schneider研究员,山东师范大学赵遵田教授,中央民族大学龙春林教授,上海世博会博物馆袁稷工程师,以及英国开放大学Robert A. Spicer教授,布里斯托大学Erik Tihelka博士,南非生物多样性研究所Natasha Lombard博士和美国堪萨斯大学Michael S. Engel教授,以及课题组蔡昊鸿等多名研究生参与了此项研究工作。此外,该研究还得到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周浙昆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史恭乐研究员,福建农林大学刘仲健教授,美国佛罗里达大学Steven Manchester教授等多位专家在化石鉴定、孢粉学分析等方面提供的指导和帮助。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