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非洞穴发现的纳莱迪人儿童骨骼化石带来新谜团(10)

2023-10-27 来源:飞速影视

牡蛎科贝类生物地理学研究获新进展


南非洞穴发现的纳莱迪人儿童骨骼化石带来新谜团


(A) 二叠纪以来牡蛎化石属数目的变化和重要时间点牡蛎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B) 基于现生物种的牡蛎科系统发育关系和分化时间

南非洞穴发现的纳莱迪人儿童骨骼化石带来新谜团


牡蛎科生物地理历史重建:左图为依据现生物种分子数据重建的牡蛎科祖先分布状态;右图为结合化石和分子数据推测巨蛎属、小蛎属(Saccostrea)的起源、扩散、和分化路径
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分类与系统演化实验室):近日,海洋所王海艳研究团队综合利用分子生物学、生物地理学、古生物学方法对牡蛎科(Ostreidae)贝类进行详细的系统发育和生物地理研究,研究成果在系统演化及进化国际经典期刊 Molecular Phylogenetics and Evolution 发表。
牡蛎生活于潮间带和浅水区,是世界性广布种,有约2.5亿年的演化历史,丰富的化石记录忠实反映了海岸地质的变迁与物种的更替,对研究贝类和地球环境的共同演化、海洋生物多样性中心形成过程具有重要价值。王海艳团队对牡蛎科全球化石分布记录进行了系统整理,并利用分子数据对牡蛎科的起源、分化时间以及扩散历史进行追溯。
分化时间及生物地理重建结果表明,牡蛎科起源于早侏罗纪(约180百万年前)环北极地区,之后经历4次较大规模生物多样性中心的转移和物种更替,最终形成当前的分布状态。晚侏罗纪-早白垩纪(约180-100百万年前)环北极区域为当时牡蛎物种起源、保存和扩散的重要区域。此时,环北极区域各大陆的连通与隔离,以及北大西洋的扩张促进了牡蛎各亚科的形成。白垩纪晚期(约100-66百万年前)北大西洋东西两岸为牡蛎多样性热点区域,之后向特提斯海转移。第三纪(约66-23百万年前)特提斯海的缩小促进了牡蛎主要支系的分化,特别是巨蛎属(Crassostrea),主要支系分化的时间地点与地质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相吻合。自印度与欧亚大陆板块相撞之后(约45百万年前),西太平洋热带海域逐步演变为现生牡蛎的物种多样性中心之一,特别是中新世(约23百万年前)以来,为牡蛎物种的保存发挥重要作用。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