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周刊·湘韵丨悠悠寸草心(2)
2023-10-27 来源:飞速影视
更让我难以忘怀的是那些淳朴善良、勤劳坚韧的父老乡亲。我们村姓氏很多,这次修村志,村里统计有89个姓,最多的刘姓,也才100多号人,这表明我们村是一个典型的移民村。因为都是杂姓、移民,大家就没有那么多的恩恩怨怨,也没有封建宗族的那些陈规陋习,日子过起来很开心。东家搬屋修房,西家娶媳嫁女,等等,一家有事,大家帮忙。哪家人生病,周围邻居会跑去嘘寒问暖,送上一些好吃的。婆媳不和、两口子吵架,长者、干部也会来主持公道,邻居也帮着劝和。大年初一,邻居间还兴拜“跑年”,由干部或长者带着,不落一户。出了正月十五,邻居间会争相请春客,把自己舍不得吃的好酒好菜,拿出来招待亲朋好友。记得我考上大学后,寒暑假回来,都有邻居接我吃饭,送上几个鸡蛋或新鲜蔬菜。一想到这些,我就倍感乡情无比温馨。
老家过去比现在热闹,不仅人气旺,而且活动多,没有打牌赌博的,社会风气很好。过年过节,舞狮子、耍龙灯、玩猴把戏、打三棒鼓,端午节几乎年年都要赛龙船。
当然,对老家的回忆也并不都是温馨美好,也有着不少辛酸凄苦。所谓“乡愁”,不少与饿肚子有关。儿时,我最大的快乐就是吃饱肚子,最大的期盼就是过年过节能够吃上几顿饱肉。许多人住的都是茅草房,遇到大风大雨,经常出现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场景。生了病就只能硬扛,实在扛不住了,顶多找找乡村医生,很少有人住得起医院的。冬天是最难熬的,不少人没有棉衣棉裤,也没有雨鞋,雨雪天还赤着双脚,有的冻得实在受不了,就窝在稻草堆里,甚至睡在牛栏里傍着牛肚子取暖。也正是因为贫穷,让我们更懂得悲悯、珍惜和感恩,这也是老家对我的另外一种赠予。
家乡真正开始发生大的变化,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亲们的积极性一下子调动起来,粮食年年增产,困扰了多年吃不饱肚子的问题终于解决了。种田之余,大家还可搞点副业,进城打点小工、跑点运输,钱袋子也渐渐鼓了起来,没几年,村里就涌现出了“万元户”。20世纪80年代初,村里告别千百年的煤油灯,开始用上电了。乡亲们有了钱,头一桩事就是修房子,消灭了茅草屋,家家户户住上了宽敞的砖瓦房。村里还多方筹措,办起了自来水厂。
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后,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得益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政策的阳光雨露,村里更是一年一个样。路好了,家家户户都通上了水泥路,结束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腿泥的历史。电更亮了更稳了,实行了农网改造,价格大大降低,主要道路上还装上了太阳能路灯,走夜路不怕摔跤了。水清了,过去相邻的西洞庭纸厂,把附近几个乡镇的水都污染成酱油色,自从关闭以后,水一年一年地变清了。家家户户都用上了洗衣机、电视机,用上了热水淋浴和冲水厕所,有的还买了小汽车。住院有医保,不再为看不起病发愁了,村里修建了卫生室,配备了村医,一般小病可以不出村了。生活特别困难的家庭,还有“低保”吃,基本生活有了保障,到了60岁,还有养老金。交通通讯也方便,电子商务、快递物流到了村里。几乎每个人都用上了手机,年轻人还搞起了网上直播带货。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