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78|方一新:海岛插队生涯略记——一个年级与一个时代的故事(22)
2023-10-27 来源:飞速影视
方一新:@沈卫东 兄是真不晕船,且在巨浪涛天时还能到船首瞭望,真牛![强]。
金树良:昨晚爬楼到半夜12点多,才看到了一新兄的大作。再对照着看青稚的文章,心里真是五味杂陈。
两位方家兄弟同时上大学,还分在一个班,这是趣事?幸事?只有当事人才能品出其中的味道。
渔民之间为一些纠纷在海上大打出手,类似的事在农民之间也有。有的是为了亲族,村坊之间的利益之争,拿起铁鈀,扁担以涨声势,如在人数上占绝对优势时,他们十分勇敢,一旦对方有更勇猛的站出来,并把己方领头人打倒,便一哄而散。还有的纯粹是荷尔蒙过剩,在露天电影场上寻事生非,争风吃醋,这时,大多数人都会帮着自己这一边的人推搡起哄,看火烧望兴(土话,希望火烧得兴旺)。但大多是做小乖人,遇弱则冲,见强则溜。更有甚者,撺掇同去的知青上前争斗,而当事人却躲在一边。像一新兄所述死拼的场面极为少见。我想,是不是因为在海上生活的缘故?没有退路,只能团结一致对外。所以,我们平湖那边的民风也是海边的要强横于内地的。
方一新:农村乡民械斗,我在临海时也碰到过,当时在城关郊外的大田,有两个村子的村民因纠纷而引发械斗,大打出手,各死伤多人;当时把伤者急送台州医院,我正好经过,亲眼目睹。
袁昱明:在拜读一新兄的文章又发表议论后,我又饶有兴趣地拜读了青稚兄的文字。同样的经历,同一对兄弟,共同的记忆,不知会有哪些个性差异?
青稚有其不同的视点。例如俩兄弟都受读书无用论影响,一新抗拒英语,青稚交过白卷。后来青稚做了县里的文科状元,跨度挺大的。
俩兄弟在高考复习中“互相提醒,互相督促,”就是后来的“小组学习”模式。大学又复制了这一模式。青稚上课不记笔记,拿哥哥的笔记补齐。可以看出,他有点依赖性。
然而青稚也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例如其“四到”——“看、读、写、记并用(眼到、口到、手到、心到)”。不一而足。
后来兄弟二人各有自己的发展,但又有很多联系。广宣、建新二兄的对子多少描述了这些异同:复录如下:
当年高考,大方家让小方家。
今日教书,老教授带新教授。
横批:还是方家。
我对青稚兄的教学成果也比较“感冒”,印象中不少具有教育学价值。从分类上讲,一点也不比大方教授的学科成果逊色。以前高校教师开展教学多凭感觉走,并无教育学训练。《围城》中钱钟书把哲学家和教育管理者(去国外考察高校管理)都奚落一顿。实际上钱的学问缺乏哲学元素和框架;他也缺乏对教育学的了解。我记得在学校时,很多讲师的课上得比教授好(寸长尺短)。当然教授如果讲究教学,则更精彩。比如有的国学大师上课学生都说听不懂(本科以上另论)。面对中国高校毕业生的高分低能,缺乏创新能力,高校教学还是值得反思的。追根溯源,这些问题发端于大学前教育。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