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记忆】忆冀中抗日根据地的“干娘”‖郭学工
2023-10-27 来源:飞速影视
忆冀中抗日根据地的“干娘”
郭学工
抗战最为严酷的那个时期,冀中根据地涌现出一大批子弟兵的母亲,她们有个共同的名字——“干娘”。
“五一”大“扫荡”时的冀中是怎样一种情景?“扫荡”前,冀中的几座县城早为日伪军占领,修筑岗楼、碉堡,控制公路、铁路。“扫荡”中,日伪军修起1700多个据点,修筑7500多公里公路、4000多公里封锁沟,把大平原分割成2000多块,成为“抬头见岗楼,迈步登公路,无村不戴孝,到处冒狼烟”的恐怖世界。敌特伪组织活动猖獗,有个风吹草动,半小时内敌人一准扑过来。冀中“干娘”生存在这片土地上,生活在这种的环境中。
冀中根据地抗日纪念碑
“比亲娘还亲的娘!”
冀中有多少“干娘”?没人数得清,她们在哪?没人知道。姓谁名甚,她未必告诉你。你可能不认识她,可她却知道你是谁。危急时刻挺身而出,把你当儿女。一面之交,你终身舍不得忘了她。幸运时她帮你虎口脱险,不幸时甘愿与你同赴黄泉……这就是冀中的“干娘”。“五一”反“扫荡”中,作家王林在冀中坚持斗争,对“干娘”爱之切身,淋漓尽至。他儿子王端阳说:“那是比亲娘还亲的娘”。
“她,60来岁,半头白发,一脸皱纹,脊背略呈弯曲,穿着一身干干净净的土布裤褂,安详的脸庞透出善良的内心世界”。这是后来担任冀中司令员的杨成武笔下的“干娘”。
“夜不算太晚,我走进那间低矮的小屋里,母女俩人在灯下做针线活。母亲约摸40多岁,憔悴、黄瘦。”这是《青春之歌》的作者杨沫在《永久的忆念》一文中对“干娘”的记忆。
冀中抗联会妇女部侯一心中的“干娘”:“她年轻守寡,当时虽然才50多岁,但艰苦的生活和封建势力的摧残,使她头发花白,满脸都刻上了深深的皱纹,看上去俨然像个六七十岁的老太太。她少言寡语,总是低着头小心翼翼地生活。”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