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国庆记者走基层·三晋丰收图特刊:稻谷香里说丰年(附视频)(49)
2023-12-21 来源:飞速影视
“鲜枣第一村”
临猗县种植枣树已有300多年历史。庙上乡作为一项主导产业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村民们在专家引导下将临猗梨枣从庭院种植到田间,并大力推广“酸枣育苗、蜡封接穗、矮化密植”三大技术,就此开始了枣业发展。
“庙上乡一带以盐碱地为主,以前这里种植过棉花、小麦、苹果等多种经济作物。但是因为盐碱地的关系,收成和品质都不突出。”临猗县自然资源局工作人员说,“自从本世纪初,由张庄村带头,庙上乡一带调产开始了冬枣种植,效益非常突出。从那以后,冬枣种植就作为主导产业在当地发展起来了。”
张庄村在1998年之前,种的也是临猗梨枣。但由于口感不好,枣农们收益差,大伙儿种植的积极性也不高。“一斤梨枣的售价就是块儿八毛的,很多人都不种了。”张庄村党支部书记滕红革说。
看着梨枣种植不理想,张庄村的村干部们带着村民前往山东、西安等地参观考察。最终,他们把目光投向了冬枣这个新品种。
村干部把冬枣这个新品种引进张庄村,临猗的地界开始有了冬枣。但是,起初由于不了解冬枣的种植方法,冬枣的收益还是让村民们备受打击。
“从1998年开始,我们村就种植冬枣,由于不懂技术、不会管,走了三四年的弯路。当时,由于收益少,枣农赚不到钱,好多枣农甚至把枣树都砍掉了。后来通过走出去学习、请进来授课,再加上村干部带头发展设施大棚、成立合作社、注册品牌商标,现在好的枣园一亩地老百姓的年收入能达到4万元左右。”滕红革说。
张庄村的村民们看到了冬枣带来的效益,加上村委会的号召和发动,截至今年,张庄村的冬枣种植面积已经达到了3800亩,家家户户都在种冬枣、卖冬枣,成了远近闻名的“鲜枣第一村”。
科技的力量品质的保障
张庄村的枣农们根据建设成本、冬枣品类、上市时间等因素,陆续建成了遮雨棚、春棚、钢架单膜大棚、钢架双膜大棚、地坑大棚等种植方式,每年从6月到11月都有新鲜冬枣上市。超长的成熟期,错峰开展的销售期,既吸引鲜枣客商的光顾,又避免了扎堆上市导致的价格不稳定,还保证了冬枣的口感和品质。
因为是设施农业,大棚覆盖,张庄村的冬枣很少遭遇自然灾害,产量和品质都很稳定。
临猗县委政府对张庄村及庙上乡一带的冬枣产业发展也是格外重视,积极邀请山东、河北、新疆等地专家,给枣农搞培训,理论培训和实地指导,大力推广矮密早栽培、配方施肥、生物防治、设施大棚、开心型修剪、水肥一体化等六项高新管理技术。让这项产业始终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