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和高适,一见如故,再见陌路。为什么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2)

2023-12-21 来源:飞速影视
李白与高适不是电影《长安三万里》中少年就相识,他们友谊的开始是从744年开始的。
天宝三载(744年)夏天,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到了东都洛阳。在这里,他遇到了杜甫。同年秋天,两人如约到了梁宋。他们在这里遇到了诗人高适。三人登吹台赋诗,并漫游梁宋,且纵猎孟诸泽。用戴建业老师的话说“找仙人,采仙草,炼仙丹”。很是快活。
相聚过程,高适44岁(以700年出生算,以704年算则40对),李白43岁,杜甫32岁,高李二人年龄相近,更能聊得来一些。
天宝五载(746年)夏,奉李邕召,赴临淄郡,再次与李白、杜甫相聚。
李白随性洒脱的性格,不多说了。
高适什么想法呢?他的爷爷高侃(一作高偘),曾官拜左监门卫大将军、东州道行军总管、陇右道持节大总管、获封平原郡开国公,赠左武卫大将军,陪葬于乾陵。乾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儿子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合葬墓,著名的无字碑就在那里。高侃能陪葬皇陵,本身就是身份的象征。高适这代,家道中落,所以高适几次抉择,想混的好一些,想恢复祖上的荣光,无可厚非。这种想法很自然也很现实。
经历了欢乐的时光后,几经波折,李白、高适来到了历史的关键节点。
至德元载(756年),56岁的高适辅佐哥舒翰守潼关。潼关失守,唐玄宗西逃后,高适一路追赶,给玄宗写了《陈潼关败亡形势疏》,分析了潼关被攻破的原因,得到玄宗的嘉奖。到达成都后,高适被任命为谏议大夫、赐绯鱼袋。同年唐肃宗在灵武登基,玄宗被推尊为太上皇。
至德二年(757年),太上皇的唐玄宗打算让诸王分别镇守各个地区。高适恳切规劝。待永王李璘叛乱,唐肃宗见高适的谏言很有远见且极为深刻,于是召见他商量永王叛乱之事。高适于是陈述江东的利弊关系,肯定永王的反叛一定失败。于是任高适兼任御史大夫、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让他平定永王之乱。
永王起兵前,大家都看得懂形势,只有李白雾里看花,入永王门下,负责笔杆子,写了宣传文章,还写了11篇。
高适李白站在了对立面,一个是王师,另一个是反贼。
结果是永王李璘被杀,李白做了阶下囚。这时候李白知道错了,开始写诗求助,《送张秀才谒高中丞》,将高适比作张良,谈笑间,永王灰飞烟灭,我李白倒也并不觉得冤屈,玉石俱焚是常常发生的事情。我想说什么呢?泪水代表外我的心。大致就这么一个求救信。
但是高适不理他,是不是高适发达了就忘记了老朋友?未必,高适在蜀中做官,杜甫在成都,高适(还有严武)对他多有照顾,并作诗感谢:《酬高使君相赠》,“故人供禄米,邻舍与园蔬。”后来高适被调回唐廷,杜甫做诗歌《奉寄高常侍》(一作寄高三十五大夫)“天涯春色催迟暮,别泪遥添锦水波。”所以你看高适这朋友还是很仗义的,可以交。那为什么李白落难,高适不看在往日情谊的份上拉兄弟一把呢?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