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是高山》引争议:观众为什么对性别转换这么大意见?
2023-12-21 来源:飞速影视
11月24日,一部名为《我本是高山》的电影在各大影院上映,以张桂梅校长为原型,却在影片中对原型人物的性别和人生经历进行了颠覆性的改编。这一举动立刻引起了观众的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在当代中国,女性意识逐渐觉醒,但为何观众对性别转换这么大意见?究竟是什么触动了大众的敏感神经?让我们一起深入探讨。
争议的焦点主要在于电影中对原型人物的性别和人生经历进行了颠覆性的改编。从酗酒的父亲变成了母亲,到因贫困逃课上网的女孩变为贪玩逃课,再到张校长创办女高的初衷也被改成了稀释对亡夫思念。这种“魔改”被批评为“好事不提女,坏事不提男”的性别偏见,甚至有人指责其有“媚男”的嫌疑。观众们在网络上纷纷发声,质疑这种改编是否有必要,以及改编的目的究竟在何方。这一争议点似乎牵扯出了更深层次的社会观念,引发了人们对于性别角色的认知和接受度。
为了更好地理解观众为何对性别转换这么大意见,我们可以回溯历史,看看一些真实故事是如何影响人们的观念的。回首20世纪初,美国传教士明妮·魏特琳·华群女士为中国女性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她在面临婚姻和事业的选择时,毅然选择了将婚期延后,为中国女性的教育事业奉献终身。她甚至在父亲年老体衰的时候,仍然义无反顾地回到中国,照顾和教育需要帮助的女性。她的坚守和牺牲为中国女性树立了一个崇高的楷模,也反映了女性在社会责任面前的选择与坚守。
卡罗琳·克里亚多·佩雷斯在《看不见的女性》中提到了“性别数据缺口”理论,强调男性生活往往被认为代表全体人类,而女性则常常在谈及生活时“缺席”。这一理论在影视作品中尤为明显,男性不仅拥有更多角色,而且在影片中的出场时间、对话台词都远远多于女性。当以女性为主角的故事被搬上荧幕时,她们的性别往往被转换成男性,这也是影片性别转换引起争议的一个原因。这种缺口不仅在影视中存在,还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办公室的空调设定到医疗领域的误诊,都有着显著的性别差异。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