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岁诗人灰娃:用灵魂的苦难,酿成诗歌的美酒(2)
2023-12-21 来源:飞速影视
93岁的诗人灰娃来到现场用一生的苦难,换成诗歌“‘灰’是20世纪的背景,‘娃’是诗人,‘灰娃’这个名字理应成为汉语诗歌受难和不死的象征。”
在诗人杨键眼中,灰娃是一个生于忧患而非生于赞美的诗人,她12岁入延安,长于革命队伍,周围不乏像艾青、丁玲、萧军等这样的艺术家。1945年之后,她生过重病,治疗经年,濒临死亡,病愈后到北京大学读书,毕业后在编译社工作,由于爱美,备受歧视、心情压抑,在“文革”中发展为精神分裂症。
“对于灵魂的显现和澄清本是诗人的根本使命,但在愈陷愈深的唯物背景里,诗人已经遗忘了这个使命,受苦的目的本是为了澄清灵魂,灵魂无法澄清,苦难也就白受了。灰娃的存在本身是奇迹,在唯物大背景中保持了诗人本色,一路写下去。”杨键说。
在写作方法上,她从早年的措辞较为英雄主义,逐渐转换为自然美与本真,进而恢复到诗歌本来应有的样子。愈到晚年,“诚恳”两字,使她距离诗越来越近。同时,在晚年的许多诗篇中,灰娃终于从无可奈何花落去的现实中转换出来,从1970年代开始到1990年代,这20年间,灰娃距离诗越来越近,苦难终于酿成灵魂美酒,一道美丽的汉语彩虹已经形成。“她几乎用了毕生的时间,使自己成为主人,使自己成为诗人。”
作家金宇澄敏锐地感知到灰娃文字中的画面感。“这不是写实的画面,而是一种感召,会激发你的兴趣,使你反复观摩,这样的画面,有时是现场、有时是颜色,有时是自然状态。”同时,她的语言使人感到耳目一新,兼具南方与北方的特色,引导读者看到不同于常人的风景。
“现在是一个娱乐至死的时代,别说诗歌,连文学都可以不要了。”在学者严锋眼中,灰娃的诗歌不是孤单的,背后有隐隐重重的应和之声。“这是一个分裂的世界,有很多分裂的灵魂,怎么处理当下跟时代的关系、个人和集体的关系、现代和传统的关系,灰娃的诗能够给我们很多启示。”在他看来,10月8日,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美国诗人格丽克,而灰娃的诗歌亦具有“朴素的美”,让每一个个体的存在都具有普遍性。灰娃的诗是对自我的疗愈,也是对迷幻时代的重新审视。“或许我们需要一种精神不正常的状态,才能更好地认识这个世界。”
“延安出来一个灰娃,不容易啊,真不容易。”学者陈子善感慨。在他眼中,如果单纯从延安出发,讨论灰娃的诗歌经历是不够的,必须追溯到更早的陕西西安。“她是延安的另类,没有按照一度的流性话语体系而写作,正是这样的复杂原因,导致早期对灰娃诗作的研究缺失,这是十分遗憾的。”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