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鲲鹏击浪》热播,总编剧马继红:创作犹如滚石上山(2)

2023-12-21 来源:飞速影视
第二站我来到了长沙,登上岳麓山,俯瞰脚下那逶迤而去的湘江;走进岳麓书院,聆听历史回音壁发出的声响;雨夜中,那尊青年毛泽东的巨大头像与岸畔的霓虹灯光相映生辉,给人无尽的联想。
第三站我回到北京,在喧嚣的闹市中寻找那早已被岁月尘封的三眼井胡同,虽然结果令人失望,但我能幻想当年八个精壮的小伙子挤在一铺炕上,连翻身都要和周边的人打招呼的窘迫。最后,我来到嘉兴南湖,望着那艘停泊在岸边的红船,想象着当年只有50多人的中国共产党就是在这里开启了惊天动地的航程,心头不由得滚过一股热浪。

《鲲鹏击浪》热播,总编剧马继红:创作犹如滚石上山


完成了第一阶段的采风,我开始沉下心来读书。可惜,能找到反映毛泽东青年时代的书并不多。《毛泽东年谱》上记载的这段历史只有区区6页纸。为了厘清这段历史脉络,我只能采取借鉴的方式,找来陈独秀、李大钊、杨昌济、蔡元培、邓中夏、蔡和森、萧子升、向警予、黄侃、黎锦熙等人的传记和文集,一本本认真阅读。渐渐地,这些人物活跃起来,从书里走到了我的脑子里,他们身后的背景也由模糊变得清晰。
在历史的长河中,1918年到1921年这三年时间,虽然只是短暂的一瞬,但这期间中国却发生了巨大变化。新文化运动掀起西学东渐的风潮,马克思主义的曙光第一次照进中国,五四运动高举其自由与民主的旗帜,军阀混战的硝烟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苦难……在这风云际会的历史舞台上,各色人物粉墨登场,各方势力风起云涌,诡异的时局迷雾重重,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如同萧瑟寒风中的一叶扁舟,生死存亡只在一瞬。这不平凡的三年,对青年毛泽东而言,既是一个惊心动魄的蜕变升华期,也是他世界观发生根本转变的奠基期,所谓“时势造英雄”,毛泽东就是被这黑暗、艰难、复杂、多变的时势造就出来的。
通过将近一年的采风和阅读,我自以为脑子装满了,可以落笔了,但真正写起来,依然摆脱不了困惑和艰涩,脑子里想得很丰满,写出来的内容却很骨感,不知写了多少个开头,却始终开不了头……我不得不放下笔,扪心自问,是江郎才尽了?还是遇到了瓶颈?最后我发现,最大的问题还是来自脑子里“伟人”的框框和“英雄”的光环,还是一直以“后人”充满崇敬和仰视的视角在诠释毛泽东。而1918年的毛泽东,只是一个年满25岁、刚刚从师范学校毕业的学生,他是人,不是神,他初到北京,也像众多“北漂”一样,承受着经济的窘迫、他人的歧视、精神的压抑,他在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上,也对现实充满愤怒,也出现过困惑和迷茫,也因为稚嫩、急躁、冲动做过错事。因此,要塑造一个接地气的真实的毛泽东,就必然要将他从伟人的光环中还原出来,写他作为普通人的意趣和情怀,突出他成长道路上的遭遇,以及他喜悦、愤怒、悲伤、焦虑、无奈等全部情绪。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