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诺贝尔却被嘲讽三无科学家,屠呦呦成为“功勋”打了谁的脸?(4)
2024-01-13 来源:飞速影视
甚至有人把屠呦呦贬低成为技术员!
杂谈君更不明白了,工程院院士,不正是对那些在工程和发明上有巨大成就的人而设置的吗?而且,用简单的技术去发现伟大的事物更不容易,比抬高学术门槛,故弄玄虚的人不是更有价值吗?
特别是,191次反复实验,拿命拼出来的“好运气”,你们敢吗?类似的情况,早已反复出现:“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1994年以前曾经三次申报中科院院士,均落选。直到1994年中国工程院成立后,袁老才在1995年入选工程院院士。2011年,饶毅和施一公落选,饶毅之后公开发布声明,称今后永远不再参选院士!2017年,施一公的亲传学生,39岁的清华“美女教授”颜宁落选中科院院士,这位年轻的、为国家医疗、生物技术发展做出很大贡献的颜宁,在做出了世界公认的杰出成就之后,据说不仅当选不了院士,更在科研课题申报上也遇到刁难,这才出走美国。
2011年的《人民日报》评论曾直言:默默工作、不善交际、敢讲真话、贡献卓著的落选院士,涉嫌造假、擅长公关、有权有钱的却顺利当选、风光无限。两相比照,向社会传递了怎样的信号?给公众造成了怎样的印象?
讽刺的是,2019年,颜宁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这都让杂谈君怀疑,是不是美国科学院认定“院士”的标准,相比中科院来讲,标准要低啊?
人才,就是这样没了的。杂谈君不由得想问一问:我们的科学观、价值观,什么时候、什么原因变成了这样?
小时候,我们都在读记载陈景润的书和杂志,同学之间攀比,熬夜给陈景润写信,问他关于数学、科学的问题;小时候,我们没有手机,但人手一本《十万个为什么》;小时候,如果能和那些顶尖的科学家、工程师、航天员接触一天,一睹他们的风采,内心觉得此生无憾……那个年代,是推崇科学,追捧知识的年代。我们最热切的希望,就是成为科学家!可我们的现在呢?白岩松在《幸福了吗》中沉痛写道:这个社会最大的危机是:底线正不断地被突破,只要于己有利,别人,便只是一个可供踩踏的梯子。有多少十来岁的少年少了稚气,有多少二三十岁的青年眼里都是利益,无数读书人丢掉了书卷气,众多科研工作者缺少了专注精神而需要八面玲珑才能得到发展。简单执着“一根筋”的科研工作者,下一个屠呦呦,还能出人头地吗?
杂谈君觉得,我们这么几代人,也许注定都活在理想没落、充满利益的环境中。然而,我们还是要为下一代、下下代而努力的:鞠躬尽瘁的科学家们,不能没有人认识他们的长相,记得他们的名字;他们用一生做出来了成就,不能再无人喝彩;他们喜欢清贫、寂寞的人生,因为这样,就可以更专心地为祖国效力了;而享受他们劳动成果的你我,首先要做的,就是告诉我们的后辈,什么是价值,什么有意义。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