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四川•历史名人】四川历史名人系列│一位浪漫主义者的奏鸣——诗仙李白(3)
2024-01-13 来源:飞速影视
太白碑林(郭映莲 摄,江油市地方志办公室 供图)二、“鹏”为其志
青年李白谒见渝州刺史李邕时,曾因后者态度倨傲矜持而不满,写下“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上李邕》)。“大鹏”是李白诗赋中常借以自况的意象,化形于《庄子·逍遥游》中的鹏鸟,既是他浪漫自由的精神象征,又是惊世骇俗的理想和志趣的象征,这种意象贯穿其一生。出蜀后,李白在江陵遇见名道士司马承祯,司马称白“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李白当即作《大鹏赋》以抒豪情,满是对建功立业、不受世俗羁绊的激昂壮志和自信执着,渴求施展“安黎元”“济苍生”的才能,同时恪守“不屈已”“不干人”的风骨。所以李白不愿走一般知识分子科举求仕的道路,他希望凭借才华得到地方官的赏识,推荐他进入朝廷,参与政治、协理国事。他写下《上韩朝宗书》《玉真公主别馆苦雨,赠卫尉张卿二首》等期望引荐以行报国,也曾感叹“古来圣贤皆寂寞”,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将进酒》)。
在他步入翰林侍奉皇帝一年半后,选择辞官再次游历,并感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以明志(《梦游天姥吟留别》)。历经永王之乱、蒙冤入狱、流放夜郎后,李白临终前赋歌“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临路歌》),仍将鹏鸟作为他政治抱负的象征,嗟叹展翅高飞而半空摧折,怅然一生壮志未酬。
三、“月”为其证“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短短数字,李白就完成事物—空间—情绪的跳跃,让月亮这个天体和中国人的乡愁紧紧缠绕。李白诗歌提及月亮的超过400首,月亮的意象也多种多样,有阴晴圆缺之月——“白玉盘”“悬玉钩”,有虚实两分之月——“青天月”“水中月”,有观处迥异之月“金陵月”“长洲孤月”,还有他心中跨越山水和时空闪耀的峨眉山月——初出蜀地时的“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峨眉山月歌》)和流放夜郎赦回时的“月出峨眉照沧海,与人万里长相随”(《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他大胆地赋予月亮人格——“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也辩证地看待月亮与存在的关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李白对自身的生命价值的思索和探寻,就隐藏在对月亮的吟唱之中,他诗中的月亮,既无情又有情、既垂手可触又缥缈虚无,被注视、被邀请、被询问、被思念,传递出的情感不因古今隔阂而心意相通。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