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与纳粹物理学:当科学遇到意识形态与偏见(6)
2024-01-13 来源:飞速影视
“犹太问题”在德国被视为政治问题,而不是道德问题。人们争论时,更多把“犹太问题”当作类似于贸易、战争或税收争论来看待。正如今日的种族主义一样,它被视为与个体无关:你可以哀叹犹太人在政治和商业中的过分影响,或者相信反犹太主义宣称的刻板印象,而同时与犹太人保持友谊。许多普通德国人憎恶赤裸裸的暴行,但是作为一个政治和道德问题,“犹太问题”似乎与他们的日常生活无甚联系。1933年前后缺乏对迫害犹太人的抵抗并不一定意味着接受,用克肖(Kershaw)令人不寒而栗的话来说,其实是“致命的冷漠”(Kershaw, 2008, p.4)。
图5. 1933年希特勒上台时,爱因斯坦正在美国,并发誓不归。这张照片中,这位物理学家于1940年10月1日从菲利普·福尔曼(Phillip Forman)法官手中拿到了美国公民证书。丨图片来源:Al Aumuller / New York World-Telegram & Sun Newspaper Photograph Collection / Library of Congress
1933年1月希特勒就任帝国总理后,纳粹党的首个反犹太措施是4月颁布的《重设公职人员法》(Gesetz zur Wiederherstellung des Beruf sbeamtentums,简称“公务员法”)。其中规定“非雅利安血统的公务员将被安排退休;如承担名誉职务,将被免职。”(Hentschel, 1996, p.22)
此项法律对德国物理学家的打击尤为严重,因为其中很多优秀者官方身份是“非雅利安人”,他们在1933年约占总人数的1/4。。相比其它学科,物理学面临的形势更为严峻,因其作为一门相对新兴的学科,较少受到偏见的影响,这种偏见阻碍着犹太人在更保守传统的学科中取得进步。
为反犹太主义法律所排斥的人包括爱因斯坦、马克斯·玻恩(Max Born)、尤金·维格纳(Eugene Wigner)、詹姆斯·弗兰克(James Frank)、汉斯·贝特(Hans Bethe)、费利克斯·布洛赫(Felix Bloch)、奥托·斯特恩(Otto Stern)、鲁道夫·佩尔斯(Rudolf Peierls)、丽泽·迈特纳(Lise Meitner)和塞缪尔·古德斯米特(Samuel Goudsmit):这也是一份20世纪中期日耳曼物理学卓越人物名录。一些受到影响的人立刻离开了这个国家——希特勒上台时,爱因斯坦正在美国,并发誓不归。其他人,比如佩尔斯,已在国外任职。也有像迈特纳这样的几个人,冒着越来越大的个人风险,想方设法多留居德国几年。极少数人,其中以薛定谔最为著名,他们本身是非犹太裔科学家,因同事的困境愤而离开德国(不过薛定谔本人别无他选,因为他的妻子是“非雅利安人”)。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