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吾爱敦煌》——坚守与传承(2)
2024-06-16 来源:飞速影视
创新影像表达方式
影片在影像的美学表达上打破了纪实与剧情的界限,实现了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作为一部人物传记电影,《吾爱敦煌》的创作始终建立在真实的人物故事基础上,保证了影片的纪实性底色。同时,主创人员在尊重历史和人物真实感的基调中,进行了艺术化的审美表达,以纪实、剧情相结合的方式塑造出有血有肉的“敦煌的女儿”,达到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
整部影片以樊锦诗为原型展开,对她在莫高窟的经历进行了纪实化呈现。一方面通过樊锦诗画外音独白的方式,讲述她1963年来到敦煌的历史往事;另一方面,利用留存下来的有关敦煌和莫高窟文物工作者的老照片,以及纪录片片段表现出历史的真实。在影像的呈现上,注意写实与抒情的相互熔铸,达到虚实相生、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例如,遭遇困境的樊锦诗来到常书鸿的墓前,耳边又回响起与老院长初遇时所受的教诲:“年轻人让自己成为一道光吧,照耀着莫高窟,这样的人生境界,大也,圣也。”这组声画蒙太奇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画面左幅是樊锦诗面向远方眺望的特写镜头,而须臾间,在画面右幅,一帧帧老照片以滚动播放的方式表现一代代文物工作者对莫高窟的修缮、保护,在构图和影像上实现了对历史真实的艺术化表达。
除纪实的部分外,影片用剧情的方式再现了原型故事和人物细节。不少场景重现了过去科研、修复工作的艰苦环境:住土房、睡土炕,喝咸水、吃杂粮,蘸水钢笔、绘图纸……也有不少场景反映文物保护工作的不易:比如,樊锦诗让出自己的房子挽留想离去的回鹘文研究专家;面对不喜欢数字点云图、喜欢宋代文人画的年轻同事,樊锦诗请他到家里吃鱼,耐心安抚……这些情节的设定既真实又感人,也符合历史的真实情境。影片结尾处,樊锦诗本人的出镜完成了当下影像的融入,其扮演者陈瑾走过剧中与老彭牵手散步的桥,镜头切换到人物原型樊锦诗从桥上走过,影像表层传达的是时间的更替,内里蕴含的则是一代又一代莫高窟保护者的坚守与初心。随着音乐的奏起,片尾字幕部分,扮演者陈瑾与樊锦诗同时出现在一个画面的影像处理,实现了历史与现实的对话,这种超时空的结构方式成为影片的一大亮点。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