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河,在我心中流淌(2)

2024-06-16 来源:飞速影视
”停了一会,娘接着说:“已经拿回来了,掰一块给你奶奶吧。”我把馒头送给奶奶,她只咬了一口,剩下的都给我吃了,那馒头的香甜现在回想起来仍余味未尽。
1969年国庆节,在经历了近一年的艰苦施工后,一座二百多米长,六七米宽的石拱桥终于竣工通车。据说,这座桥是诸城和安丘两县政府共同筹资修建的。这座桥也是我当时见过的最长最宽的桥——我们当地人称为夏庄大桥。
为了庆祝夏庄大桥竣工,通车这天晚上,马庄公社的电影放映队放映了一场黑白电影——《鸡毛信》,幕布就挂在大桥上,观众坐在河滩上观看。太阳还没有下山,四邻八乡的孩子们顾不上吃晚饭,就带着板凳或马扎,早早来到现场,抢占有利位置。那天是中秋节后的第五天,秋高气爽,湛蓝的夜空繁星闪烁,河里的流水淙淙欢唱,给这场露天电影平添了诗情画意……
夏庄大桥修好后,畅通了两岸之间的交通,去石埠子赶集便有了一条风雨无阻的道路。这座大桥也成了两岸村庄孩子游玩的地方。夏天非汛期的时候,河水较浅,水清见底,较深处河水仅能没过膝盖。孩子们在桥上玩腻了,就下河洗澡打水仗。河水会在某一段河道处陡然变宽,水流变缓,近岸处甚至处于静流状态,这里会有很多游动着的小鱼。有一种鱼,老人们称它为“麦穗子”,体形瘦长,鱼背发青,肚子发白,似乎永远也长不大,最大的也就有一虎口长,在水中游动得飞快,即使在浅水里,徒手也很难捉到它。
有一次,我缠着二叔,让他帮我捞河里的小鱼。二叔就弄了一块有两个簸箕大小的长方形的蚊帐布,用细铁丝将它的两侧缝在了两根擀面杖粗细、一米多长的木棍子上,做成了一挂简易的“渔网”,二叔称其为“抄网子”。中午,二叔带上抄网子,领着我去渠河网鱼。我们找一处鱼群密集的水域,二叔两手分别握住抄网子近身侧的木棍子一端,推着渔网,逆水而行,过一会儿将抄网兜起,就会看到有小鱼在“渔网”上跳跃。我就迫不及待地将鱼一条条捡起来,放进一个大罐头瓶子里。捞起的小鱼,有些还很小,只有大头针那么长,二叔就让我就地放生,说:“把它放回去,让它找娘去吧!”我们带回家的小鱼,有一些还放到了村西头的那片平塘里。后来,平塘里也有很多“麦穗子”鱼,是不是我和二叔放生在里面的小鱼繁殖的,不得而知。但捞鱼放生的经历给孩提时代的我带来了不少乐趣…

河里水流淙淙,河底的沙子金黄细腻,是老家搞建筑时,和水泥、和石灰的上等建材。那时挖河沙还没有实行管控,村民垒墙盖房需要沙子可以随时到河里挖取。我上初中的第一年,学校建院墙需要沙子,有位张老师就带着我们班上几个个子大的男同学,推着三辆独轮车到夏庄大桥西侧的河里挖河沙。我们找一段河水较浅,沙子里没有石子的区域,将河沙装进小推车上的长椭圆形、棉槐条编成的篓子里,一人推两人拉,将沙子运上岸。学校所在的村子有一台十二马力的拖拉机,把沙子拉回学校。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