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国,经历了什么?(8)

2024-06-16 来源:飞速影视
除此之外,《左传》一书中也载有厉王逃往彘地之后,“诸侯纷纷卸任其职位,借此插手王室政务”的叙述,然而对于王室大臣们的情况,则未曾有丝毫提及。
从这一角度出发,当时那位擅自占据王位、代为管理国家事务的个体,极有可能便是那位名为“共伯和”的人物。

卫国,经历了什么?


那么,关于共伯和这个人,究竟是何方神圣呢?
通过翻阅历史资料,我们得知共伯名为和,他以其仁义的品行著称,深受诸侯们的赞誉,被视为贤明之人。
在共和十四年之际,周厉王在彘地离世,随后,太子静顺利即位,荣登大宝,成为周宣王。与此同时,共伯也得以重返故土,归国于卫地。而关于此地,史书记载有云:“卫州共城县,本周共伯之国也”,此句出自《史记·周本纪》中的正义部分,援引自《鲁连子》之语,道出了共伯与这片土地的历史渊源。
换言之,宣王继位之后,共伯和返回了卫国。当时,卫国的君主是卫厘侯,共伯余作为卫国的太子,而他的弟弟姬和却备受父亲的宠爱。
显而易见,这位被尊称为“共伯和”的人物,乃是他的众多子嗣中的一员。若论及名为“和”的个体,那无疑是日后声名显赫的卫武公姬和无疑了。
姬和是否可能是那位人物呢?根据《诗经·淇奥》的记载,卫武公曾“入相于周”,这是无可争议的事实。然而,倘若“共伯和”与姬和是同一个人,那么在国人发生暴动之时(也就是公元前841年,正值卫厘侯执政的第十三个年头),那位年仅约莫十来岁的姬和是如何担当起摄政重任的呢?这确实是一个令人费解的问题。
反而是其兄长共伯余的时代背景更为吻合,至于为何在没有显著功绩的情况下,共伯余被尊称为“共伯”而非“共侯”,这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然而,这些都仅仅是我们的推测,毕竟缺乏确凿的史料和文献来加以佐证。
然而,在西周时期,卫武公作为卫国的最后一代国君,其地位与影响力无疑是举足轻重的。他对于西周后期的政治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
卫武公执政至四十二年之际,亦即公元前771年,卫国的骁勇将士曾挺身而出,协助周平王成功镇压了犬戎的叛乱。不仅如此,他们更鼎力支持周平王迁都至洛邑,助其一臂之力,共同开创新的历史篇章。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