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复杂环境波传播散射开拓者,铸无线电物理和电磁场强国梦(2)
2024-06-16 来源:飞速影视
本科4年下来的综合成绩,郭立新在整个物理系排名第一。他的优异表现,被西电当时的副校长、我国电波传播领域的开拓者之一王一平教授看中。当时还兼任着物理系主任的王一平,破格将郭立新引入西电攻读硕士研究生,由此一举改变了郭立新的人生轨迹。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21年刚刚度过90岁生日。其前身是1931年诞生于江西瑞金的中央军委无线电学校,经过长征到了延安,又到了张家口,1958年来到西安,1988年改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因为这一段光荣的历史,加之本身是中国最早的两所国防工业重点军事院校之一,每位西电的老师和学子血液里都蕴藏着薪火相传的红色基因,身上都肩负着为国铸剑的强军使命,郭立新自然也不例外。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郭立新遇到了自己的导师吴振森教授,被他称为是这辈子最大的幸运。“当时,每个老师只带一个研究生,吴老师手把手地指导我。我从他身上学到了很多,包括科研方向的把握、做科研的方法和科研团队的建设,特别是老一辈学者做事情的认真和执着。”郭立新如是说。
当然,困难总是时时刻刻存在的,最大的困难就是跨专业带来的知识鸿沟,从物理教育到复杂环境电波传播与电磁散射,有着很大的不同,需要恶补的功课非常多。首当其冲是编程,“我在师大没学过编程,欠缺计算机能力,就必须得利用业余时间把这部分内容从零开始补上来,唯一的办法只有加倍努力。”
郭立新选择了最“笨”的方式,比如坚持每天早上最早到实验室,晚上最晚才离开,这样在实验室里的时间至少在14个小时以上。但是当时的硬件条件实在艰难,一个实验室里也只有一台286电脑,大家要轮流使用,人歇机器不歇。
为了不影响其他人,这些“功课”大多是郭立新在人家午休吃饭和晚上睡觉的时候完成的。其他稍有空闲又上不了机的时间,他几乎都泡在了图书馆里去翻阅资料。郭立新这种看上去“结硬寨,打呆仗”的“笨”方法却让他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团队中进步最大、成长最快的学生之一。
第二学期的下半段开始,郭立新就可以参与具体的科研项目了。他至今仍清晰地记得自己参加的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是有关随机介质中的分形散射。这在当时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是国内首次将分形用于目标与背景散射,与传统的欧氏几何数学手段相比,它的优势非常明显,特别适合于具有一定统计规律的随机介质描述和模拟。
吴振森教授把这一重任压在了郭立新的肩上。一切要从一张白纸开始,那时的计算机和互联网并不发达,没有及时更新的数据库和电子文献,只能去图书馆淘书手检,查阅文献,寻找思路。“吴老师生活上非常随和,但在做学问时非常认真和严格。”郭立新回忆那段时期,他经常和吴振森在实验室里讨论问题,往往师生二人讨论完毕一出门,才发现办公楼里一片漆黑寂静,原来已经将近凌晨了。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