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都来了”是一种怎样的心态?(2)

2024-06-16 来源:飞速影视
可是生而为人,我们毕竟是属于感情的动物啊,我们决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往往不会孤立地看这件事对自己有没有好处,还会考虑是不是已经在这件事情上有过投入,我们的心理会不自觉地锚定在自己的沉没成本上,进而患得患失。
那么问题来了,沉没成本为什么在旅游这件事上体现的如此淋漓尽致呢?一个重要原因是,旅游的消费结构决定了它是沉没成本相当巨大的一种行为,我们在旅游时总是预先订好了机票、酒店,还未出发便已经支出了大量的费用,而真正在景区支出的费用,比例反而不高。
不仅如此,便捷的移动互联网订票平台,也在让旅游的沉没成本更加前置。比如在同程艺龙与马蜂窝旅游网一起发布的《新旅游消费趋势报告2019》中,景区门票、娱乐产品等以往发生在目的地的支出,如今已经彻底被打包为了旅游沉没成本的一部分,43.3%的人会选择在同一平台购买“交通 住宿 门票”。

“来都来了”是一种怎样的心态?


如今,摆在我们眼前的现实就是,游客们愈发难以摆脱对沉没成本的眷恋,有时候就算明知道会继续花冤枉钱、明知道自己的游客照有着肉眼可见的庸俗也在所不惜,从某种程度上说,旅游甚至成了为数不多的大部分人类都能有始有终地完成的迷惑行为。
对于这种特殊的情结,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和埃姆斯·特维尔斯基在上世纪70年代曾通过实验研究发现,人在遭受损失时,情绪上会存在明显的边际价值递减的效应,即当我们意识到自己已经遭受了损失时,进一步的损失对我们的心理反而不会再造成多么大的波动了。
如果要拿一次不愉快的旅游经历来举例的话,那就是:来都来了,再到景区里花点钱当个冤大头也认了,我的内心毫无波澜,甚至还想发个表情包。
有趣的是,相比于广大外地游客有始有终的决绝,本地人似乎总是很少去本地的旅游地标玩耍,尤其是那些门票价格贵的。
很多西安人从来没爬过大雁塔,很多武汉人从来没爬过黄鹤楼,很多上海人也从来没爬过东方明珠。看上去这似乎是因为“外地人才去那些地方玩”的成见,但从理性的角度看,这多多少少也与本地人旅游几乎不承担沉没成本存在一定的关系。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