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周刊|杨家槽重生记——一座百年老村落的改造样本(6)

2024-06-16 来源:飞速影视
重庆日报:最近我们对渝北杨家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项目进行了调查,事实上,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艺术如何赋能乡村已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现象。在重庆,绝大部分区县都有艺术家参与的乡村建设项目,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焦兴涛:中国是一个农耕文明悠久的国家,乡村承载着厚重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家要完成当代中国化的身份认同,就需要传统符号的呈现,而乡村是艺术家和传统对话很好的舞台。
重庆日报:在莲花穴项目,我们能强烈地感受到艺术的气息,比如植入了你的一些艺术作品,还有美术馆、博物馆、剧场、民宿、咖啡厅等。怎样让村民接受这些艺术改造的理念?
焦兴涛: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回答是谁的乡村这个问题?答案是显然的,乡村是村民的乡村,怎么建,建成什么样,应该由他们说了算。
莲花穴项目在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前,项目团队花了大量时间做田野调查:挖掘莲花穴村史,整理包括人口、生产生活方式在内的乡村生态,理顺各家之间的关系以及建筑权属。
莲花穴院落有36户人家,我们最终只改造了其中房屋已经破败的9户,另外在院落空坝搭建了露天剧场,在闲置宅基地建造了可以观赏稻田的咖啡厅,将它们活化为公共生活和艺术生活平台。对那些不愿改的农户,我们只是动员他们把房屋刷白就可以了。
重庆日报:这样会不会带来莲花穴村落风貌不统一的问题,影响后期的商业运营?
焦兴涛:这涉及到如何去评价艺术赋能乡村项目的问题。
艺术赋能乡村,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因为村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等千差万别,艺术家的理念也不尽相同,因此改造的方式不可能是同一个模式。但不管怎么改,都必须尊重乡村的自然肌理,这其中既包括尊重当地村民的意愿,也包括尊重村庄原有建筑风貌、自然环境、产业发展等。
让这些村民按照自己愿意的方式,有尊严地生活,比整齐划一的村庄风貌更重要。事实上,随着莲花穴项目投入运营,一些外出的村民又回到村里来居住。
重庆日报:莲花穴项目已成为一个知名的乡村旅游景点,它是如何运营的?
焦兴涛:艺术赋能乡村,艺术家、政府、村干部、社会投资者都可能是建设主体,这需要在项目一开始就理顺几方的责权利关系。
我们和当地政府、村民,参照“三变”政策组建了联合体。联合体既是设计主体,又是甲方,又是后期的运营主体。项目归村集体所有,我们只要共同经营权,这样一来,村级集体经济得到了壮大,村民也获得了收益,自然得到他们的支持。
目前莲花穴项目每月营业收入上万元,有8个人在里面就业,实现了成功运营。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