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第一个工人新村旧改焕新颜:“老”去的“劳模村”如何迎来“新生”?(2)

2024-06-16 来源:飞速影视
改造后的厨房实景新村“老”去,改造迫在眉睫
新村“老”去,改造迫在眉睫
上世纪50年代,为了解决工人阶级住房难问题,上海市开始规划工人新村建设。曹杨一村共有砖木结构2层楼房48幢167单元,建筑面积32366平方米,可容纳1002户居民。房屋建筑美观实用,3户合用灶间,每层有2只抽水马桶,楼上为木质地板。
然而,历经70年风霜雨雪,一度劳模汇聚,先进工作者云集的工人新村,渐渐被岁月侵蚀,房间逼仄、楼道狭窄、厨卫公用、阴暗潮湿、白蚁侵蚀……
2005年,曹杨一村被评为“上海市第四批优秀历史建筑”。2016年更是被列入中国文物学会和中国建筑学会联合公布的“首批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

新中国第一个工人新村旧改焕新颜:“老”去的“劳模村”如何迎来“新生”?


根据《上海市历史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规定,“依法确定的优秀历史建筑不得擅自迁移、拆除”。
既要保护优秀历史建筑,又要提升居民生活品质,曹阳一村在旧住房成套改造项目中对保护性修缮改造下足了功夫。
保护
保留历史风貌,对原有外墙进行加固之余,在修缮过程中始终坚持原材料、原工艺的技术原则。比如,在屋面的修缮工艺上,特地采购老的黏土机制平瓦,以此还原历史风貌。建筑北立面原有的木结构平瓦雨篷则在改造前也进行了完整落架并进行了编号,之后将对其进行重新拼装复原。
改造
“这次改造,为了释放足够的空间,我们在保留南立面原貌的前提下,去掉了建筑北面内凹2.65米,将这一部分增量用于给住户做套内的独立厨卫,保证每户平均多出8平方米的面积。”曹杨新村街道办事处成套改造办公室副主任施欢补充道,“虽然去掉了内凹的一部分面积,但俯瞰整幢建筑,建筑间距系数以及建筑总平面轮廓形制依旧未变。”
精准施策,一户一方案
旧房改造,每户人家或多或少都会有个性化的诉求。“我们做到了‘一户一方案’,尽可能满足曹杨一村近1500户居民的诉求。”施欢告诉记者。
曾多次代表国家参加残疾人奥运会、残疾人亚运会的许老伯,由于自身的特殊情况,担心改造后会改变现有的残疾人坡道和房门,日后带来生活上的不便;有些居民则顾虑普陀区旧改正在如火如荼进行,过渡房源不好找;还有部分在曹杨一村居住了大半辈子的老人,出于“故土难离”的心理,不愿搬离。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