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唐情史》到《清平乐》,国产古装剧18年进步了还是退步了?(8)

2024-06-16 来源:飞速影视
艺术是来源于社会的,因此描绘人物便成为影视创作的基础。
艺术作品的主题思想也是通过塑造人物来实现的。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说:“刻画‘性格’,应如安排情节那样,求其合乎必然律或可然律:某种性格的人物说某一句话,做某一桩事,须合乎必然律或可然律;一桩事件随另一桩而发生,须合乎必然律或可然律。”
当文艺作品中的人物渐渐丰满,就像是拥有了自己的灵魂,命运也将由他们自己的性格决定。
比如,对于阿Q最后结局的“大团圆”(被枪毙),鲁迅就曾说说:“其实‘大团圆’倒不是‘随意’给他的;至于初写时可曾料到,那倒确乎也是一个疑问。我仿佛记得:没有料到。”
阿Q的结局是他自己往死路上走去,鲁迅先生自己也并未事先料到。
《大唐情史》中,玳姬说李恪是“天地的精华,万物的灵长,有伏羲之相”, 点燃了少年李恪的野心。小李恪回去告诉了母亲杨妃。杨妃却含着泪,一边鞭打儿子,一边教他说,“儿是一株小草,任凭风吹雨打;儿是断井颓垣,有脊梁却没有脊背。”

从《大唐情史》到《清平乐》,国产古装剧18年进步了还是退步了?


《大唐情史》杨妃鞭打小李恪
《大唐情史》里杨妃并不是主角,但寥寥数笔,杨妃内心的纠结便呼之欲出。感情上她同样为儿子不甘心,可理智上她却不得不贬低儿子来保住他的平安,一个鲜活的形象马上便立了起来。
艺术作品中人物所有的行为都需要遵循他们性格,但《清平乐》的编剧便犯了大忌——将人物当成编剧的提线木偶操控,也就是现在常说的“工具人物”。
对人物性格的塑造不是填鸭式的告诉观众他是个什么样的人,而是要将人物放到矛盾冲突中去表现他们的性格,所以编剧必须写好人和人关系。
《清平乐》的人物性格普遍扁平。
花费很多笔墨的朝堂重臣们除了戏份吃重的韩琦、吕夷简、范仲淹、晏殊、欧阳修等人,普遍背景板属性明显。而就这些人中也存在面谱化和同质化的问题。
再拿后宫来说,唯一一个人物设定立体些的是曹皇后,从出嫁前的恣意洒脱,到当了皇后之后的谨慎古板。但编剧只写了变化,铺垫却不够细致,演员也没有吃透角色,导致转折生硬,让人捉摸不透这个人物的内在逻辑,最终只得到了精分。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